• 20阅读
  • 0回复

在历史性进步的前列——农村专业户发展现状与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4
第2版()
专栏:

在历史性进步的前列
——农村专业户发展现状与趋势
本报记者 刘允洲
记者最近在农村采访时,不止一次听有人问起:“现在报上不大讲专业户,是不是不提倡了?”类似的疑问还有:“专业户率先致富,同一般农户收入档次越拉越开,是不是有利于共同富裕”、“专业户的自营比重越来越大,是不是有利于合作制的发展”等等。
历时已六年的经济改革,使农村开始了伟大的历史性进步。过去几年,专业户作为商品生产的先行者,始终走在这个历史性进步的前列。在农村进入第二次大改革的今天,专业户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的发展趋势如何?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这是农村工作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走向全面成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标准计算,1984年全国专业户已达四百六十二万六千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业户的经营规模不再限于“小打小闹”,“中打中闹”的多了,“大打大闹”的也有了;一大批承包耕地千余亩,养猪千数头、养鸡万余只、办厂产值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以上的专业户,出现于乡村,显示出经营者的水平和气魄。更引人注目的是专业户自身素质上的进步,由体力型、生产型向智力型、生产经营型过渡、转化的倾向,日益明显。自费外出求学、大量订阅报刊、重金求聘人才……专业户中不乏这些远见之举。生活告诉他们,要取得更大的效益,就要不断向自己开发。他们是大有希望的一代新农民。
农村在进步,专业户也在进步,两种进步互为作用。当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专业户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2.3%这个数字说明,专业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还很小。据统计,沿海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专业户占全国总户数的53.6%,而内地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只占46.4%,发展显然是很不平衡的。
富有意义的转折
到1984年年底,从事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专业户占专业户总数的47.8%,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户则占52.2%,后者超过了前者。
这是富有意义的转折。越来越多的专业户离开土地,务工,经商,跑运输,搞服务,以明显的趋向,反映了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进步。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农民家庭工厂,就是专业户向第二产业领域的进军。这种进军,形成了八十年代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麻雀战”。安徽省阜阳地区地委、行署确定了以户办、联户办工厂为重点的乡镇企业发展方针。去年一年,全区出现了十万个家庭工厂,两万个联户工厂;乡镇企业产值由1983年的一亿七千七百万元,增加到九亿七千万元,其中户办、联户办工业的产值达五亿七千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8.5%。在这个地区太和县蔡庙乡出现的一个大型撕膜绳加工区,短短五年,加工专业户由四户发展到四千多户,一百三十多个专业村,产品销往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年产值达两千余万元。
经过农村的产业分化,假如有三分之二的农民脱离种植业,转向养殖业、林业、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必将大大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实现新的历史性进步。那是何等鼓舞人心的前景!
为了这个进步,我们怎能不对专业户寄予莫大期望!
新的联合,应从这里起步
在专业户生产前进的基础上,一批批专业户走向新的经济联合,这是专业户发展的又一新的趋势。我们应当给予支持。
可以说,没有专业户,就不会有新的经济联合。试想,一家一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织自乐的小生产,何须经济联合!既然专业户同外界经济往来增多,商品率高、专业化强、经营风险大,那么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便是一种客观的要求。
浙江省瑞安县仙降乡近几年出现一批塑革鞋生产专业户。同类生产户增多后,由于生产成本高,品种陈旧,产品一时陷入滞销困境。竞争的严峻形势逼迫专业户自愿地走向联合。去年,该乡六百多制鞋专业户自动组合一百六十多个联合体,添置设备,改革工艺,生产与市场又趋兴旺。去年这些联合体生产各式塑革鞋九百五十万双,产值达一千多万元。
成功的经济联合,创造了比户营更好的经济效益。据安徽省农工部调查,去年该省农民经济联合体的总收入,平均每个从业劳动力为一千五百四十九元,比每个专业户专业劳力平均收入一千四百四十一元要高出7.5%。这就是经济联合的吸引力所在。
有些同志以为,既然要发展经济联合,就不宜再发展专业户了。这是一种误解。一则,没有专业户,就没有商品生产和分工分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经济联合的内在要求;再则,尽管新的联合体不断出现,也并不影响许多独立经营的专业户继续发展。
支持专业户的政策不能变
既要长期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又要推进农村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就必须走发展专业户的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大力发展专业户,这应当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
有人之所以对此发生疑问,是因为他们为专业户的自营比重增大和一部分专业户“富过了头”而感到不安。
自营专业户增多,自营经济成分扩大,确为事实。典型如温州市,在农村各业总产值中,农民自营经济产值已占70%,占据主角地位。但农民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成了经营中的主人翁,积极性更高,更快更普遍地走向富裕,难道不是好事吗?在社会主义大生产领导的条件之下,农民自营专业户必然同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实行社会化的生产,从而象并入大电网的小电网,联结于社会主义经济。
农民收入档次逐渐拉开,也是事实。率先致富的专业户,不仅有一批“万元户”,还有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以上的户。但如果其收入都是合法劳动所得,而整个农村又普遍地在走向富裕,那么酬劳有厚有薄,致富有快有慢,不正是党在提出富民政策时就已预见到、并期望出现的共同富裕道路吗?这些户在个人财富增多的同时,带动一批农民、一片地区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的增长量成倍、乃至千百倍地多于这些户的收入,这不是大有利于农民的共同富裕吗?目前率先致富的一部分专业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这说明,在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中,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党的富民政策是必要的。
当然,支持不等于“喂偏食”——用多给贷款、售给紧缺生产资料(如平价化肥、柴油),提供一般专业户得不到的经济信息等特殊办法培养专业户。不少地方反映,他们那里有些专业大户,是县、乡给“吃小灶”的结果,群众很不服气。专业户越是发展,对其服务越应当加强,但违背经济规律人为地扶持,揠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