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一封人民来信引起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5
第1版()
专栏:

一封人民来信引起的思考
本报评论员
本报10月31日在一版转载了辽宁日报10月27日刊登的营口市一位小商贩写给市委书记的信,以及中共辽宁省委整党办公室为这封信加的按语。今天,本报又转载了辽宁日报的连续报道:营口市委调查处理了来信所反映的有关情况和人员。
至此,这封人民来信反映的问题已经基本查清了,处理了。可是,这封信和对这封信的处理,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应,却远远没有结束。它象一面折射镜,反映了生活中的光明面和阴暗面,留给人们久久的思考。
写信人是一位普通老百姓,他直接上书“父母官”,批评营口市在省里介绍整顿党政干部办企业的经验“言过其实”。他写道:“报纸、广播都说整党以后有很大改进,我们在市场就一点也没感到改进,兽医站、税务所、市场管理所,可厉害了。”他又说:“当然,比伪满警察、国民党兵还是强的。但是,从他们某些人对我们商贩的敲诈勒索的实质看,恕我斗胆直言,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这是多么尖锐的批评。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这位小商贩手里拿的是一把快刀子,用来解剖党风、解剖社会风气,尖锐,泼辣,鲜明,毫不吞吞吐吐,比起报纸上有些不痛不痒的批评文章,比起有些华而不实的总结材料,真切得多,感人得多。从这位年逾花甲,腰缠万贯的小商贩的信里,我们看到人民群众对不正之风有着深切的痛恨,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坚信“党没有变”,“党中央办的事太对老百姓的心劲了。”他对市委书记说:“以后我可能还会向您反映情况的。”送苦口良药,进逆耳忠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责任感,在一个普通小商贩的信上表现出来,这对于那些置身四化局外,一心经营“家庭乐园”的人,对于那些面对着不正之风无可奈何,空发慨叹的悲观论者,不是一种有力的激励和鞭策吗?
人民把党看成“我们党”,党把人民看成“自己人”。营口市委的领导同志在接到这封很有一点“扎眼”,叫人看了很有一点“不舒服”的批评信后,没有顺手画圈压在文山之下,也没有逐级下转,批到兽医站、税务所、市场管理所,让被批评者“酌办”,更没有追究动机,查明身份,给写信者戴这样那样的“帽子”,穿这样那样的“小鞋”,而是真正闻过则喜,欢迎批评,并且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根据来信提供的线索,认真查处。他们在人民面前真正摆正了自己公仆的位置,对人民的疾苦有切肤之痛,对人民的要求,有责任心,有紧迫感。他们的工作作风,说明人民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党身上,是有根据,有道理的。
中共辽宁省委旗帜鲜明地支持营口市委欢迎批评的态度,抓住这个典型推动全省的整党工作。省委整党办公室为这封信加了一个很好的按语,省委机关报登了出来,使千千万万人了解这件事,重视这件事。这封信引起强烈的反响,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对整党工作,对纠正不正之风,是一个促进。唐太宗的谏议大夫魏征,献上“虚心纳下”等十策之后,对太宗说,只要做到这些,“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我们今天的四化大业,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尽心竭力;而作为领导者,尤其要有“虚心纳下”的精神。
类似的人民来信,远非绝无仅有。可以肯定,在其他地方的党政领导机关,在各级信访部门,都会收到一些;只不过许多信的遭遇至今仍躺在封存的卷宗里。假如我们都能象营口市和辽宁省的同志这样,认真处理这些来信,我们的工作就会有很大的改进,党和群众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