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炽热的回声——《天山深处的故事》续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5
第3版()
专栏:

炽热的回声
——《天山深处的故事》续闻
本报记者 肖荻
在记者手中这一摞沉甸甸的信件、电报,足有一斤多重。信封信笺形形色色,笔迹书法雅拙不一,那话语,却同样炽烈:
“新疆巴仑台和静钢厂各位领导:我在万里之外写这封信。从6月13日《人民日报》三版通讯《天山深处的故事》里,知道贵厂缺乏教师。我本人是大专毕业,愿去贡献力量。内地生活安宁,工作条件舒适,但我的心始终向往着边疆……”信,发自辽宁新宾。
“你们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把亏损多年的钢厂办成先进企业,我拍案叫好!最近我听了‘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报告和自卫反击战英雄事迹的报道,我决心把知识和青春献给边疆的教育事业。爸爸、妈妈通情达理,他们都表示决不拖我的后腿。新疆是苦些,但你们这些老革命还在为边疆的繁荣拚命工作,我们年轻人有何理由不去奋斗?”署名:开封师专数学专业陈宁。
“看了《天山深处的故事》,共鸣的脉搏跳动不已。我们内地儿女愿意奔赴贵厂,为培养下一代作出贡献。虽然我们才从学校毕业,但我们血正热、力正盛。我们几个人中有中文系的、物理系的、数学系的、生物系的、外语系的。请接受我们的心意吧!”湖北省汉川县几位青年教师共同发出这诚挚的申请。
短短两个多月里,寄到新疆巴仑台和静钢厂的五十六封信和八封电报,来自浙、冀、豫、云、贵、川、鲁、湘、鄂等十五个省的数十个市、县。来信者有年过半百的老教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有刚刚踏上讲台的年轻人。其中,少数同志也坦率地提出:希望同时解决家属子女落户、工作问题,但绝大多数则情恳心切,表达了愿无条件献身边疆教育事业的赤诚之情。
金秋10月。新疆和静钢厂四喜临门:国庆;新疆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大庆;和钢玻璃厂从8月底胜利投产,一举结束了新疆一年要从内地购进数十万标箱玻璃而破损率达30%以上的历史;再就是已有二十五位来自河南、山东等地的教师应聘到厂,走上教学岗位。他们给这个深山沟带来了欢乐、希望和力量。
国庆节,和静钢厂党委在北桥招待所设宴招待来厂的应聘老师们。厂党委书记、总工、主任等一次次向远道而来的老师们敬酒、道谢。来自河南永城的高中数学老教员刘瑞昌感动得流下眼泪。他们从一进厂,书记、校长就过来接行李、问辛苦、安排住处。紧跟着,又给两位老教师的家属、子女找房子、安排工作。晚上去串门,厂领导忙不迭地拿烟、沏茶、切瓜……那瞪大两只眼睛的孩子们,更是欢天喜地地招呼新来的老师。他们的父母都是扎根边疆几十年的有功之臣,怎么好意思让他们这样无微不至地招待?
“我们一定要象你们一样扎根边疆,让和钢后继有人,人才辈出!”老教师刘瑞昌说出大家的心里话。
厂党委副书记张家壮告诉记者,现在内地来信、来电申请来和静的教师仍陆续不断。但是,有的地区以不准私招乱聘中、小学教师为名从中阻拦,商调来疆的难度很大。四川一位被评过“先进工作者”的中学数学教师愿和未婚妻(也是数学教师)一同来疆,但他在“急盼回音”的来信中呼吁:“这里,既不重用你,也不放你走。新疆属于待开发地区,中央是鼓励人才从内地去边疆的,为什么不放我走呢?难道背井离乡、扎根边疆的你们的子女,就不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声音,不值得各方有关领导同志们倾听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