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新的历史时代要有新的理论探索——评蒋一苇著《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5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新的历史时代要有新的理论探索
——评蒋一苇著《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马骠
蒋一苇著《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收入了作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年间(1979年到1983年)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此有关的企业管理问题撰写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发展很快,但是书中提出的许多看法和主张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显示了作者的预见性和理论的生命力。这是作者按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创造性研究的结果。本书既坚持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基本原理,又突破为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传统观念,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其中最突出的是,作者在七十年代末,就在肯定社会主义实行有计划的统一经济的同时,确认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并以此作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支柱,贯穿于全书之中。书中对于企业本位论、经济中心论、经济民主论、两级分配论的说明和论证,都是同“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的理论概括密切联系着的。
本书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核心,就是作者提出的企业本位论。作者指出,所谓经济体制,就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而国民经济的组织,必须以企业(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农业企业等等)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他用生物学作比喻,把整个国民经济当作有机联系的肌体,而企业则是这个肌体的细胞。作者认为,作为现代经济基本单位的企业,应当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整个国民经济力量的强弱,从基础上说,就是取决于每个企业的活力大小。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固然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环节举出种种表现,但是集中到一点,就是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只有把增强企业的活力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此来制定改革的方案、措施和各项方针政策,才能建立起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了从理论上阐明这一点,作者就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特征以及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关系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应当说,企业本位论的正确性,已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所证实。
作者提出以企业为本位改革经济体制,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大系统着眼的。他认为,明确企业这个细胞的形态,只是改革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问题,这就涉及企业的改组和联合以及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等问题;同时,还必须解决国家对企业的纵向管理问题,这就涉及改革国家机构管理经济的范围和管理方式、职能等问题。正是通过对这两个方面问题的研究,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经济中心论和经济民主论两个引人注目的主张。所谓经济中心论,就是主张打破部门、地方的界限,促进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发展行业组织,并按照经济的客观联系,建立以大城市为依托的经济中心;所谓经济民主论,就是主张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到经济领域,在行业组织等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逐步健全的基础上,改革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企业内部也要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厂长负责制。作者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把现实状况和历史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作者这样研究经济问题,在方法论上也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作者在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时,对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也不是不顾具体历史条件地生搬硬套,而是十分注意产生这些原理所依据的条件,并把这些条件同自己要论证的问题所处的具体条件加以比较,从中得出新的认识。例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理。按照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个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直接的按劳分配,用劳动时间作为计量生产者个人劳动贡献的尺度。我们原来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所实行的分配办法,基本上就是依据这种设想制定的。然而,实践的结果很不理想,出现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症结何在?作者从总结实践经验中发现,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忽视了按劳分配关系还要同商品价值关系相结合而实现的具体特点。他认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不可能把个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还只能以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衡量生产者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还不能直接对生产者个人进行按劳分配,只能首先对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集体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然后再由企业对职工个人进行按劳分配。这就是作者提出的两级分配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表明,两级分配论的主张是有生命力的,能够说明现实经济生活的具体问题,为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认为,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在经营管理方法上,对待外国经验要有正确的态度:一是要有分析、有选择地学,不能全盘照搬;二是要同总结我国经验相结合;三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灵活运用;四是要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以便自成一家。这些看法对于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改进我国的企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在探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同时,还相应地研究了企业管理和企业领导制度等问题。作者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果用系统的观点加以综合,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全面管理,即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作者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全面管理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系的模式。作者在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学的研究上,正在形成他自己的体系。
这本书还不是系统性的学术专著。书中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某些重大问题,特别是如何完善市场体系以及经济调节体系等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书中提出的一些具体论点和做法不一定都恰当;同时,本书是在作者前几年撰写的学术论文和所作的学术报告的基础上合成的,有些论点的阐述不免显得过于重复。这些都是本书的不足之处。希望作者随着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深入探索,把他的研究进一步系统化,写出构成经济体制改革的完整理论的专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