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不要铁饭碗 回家挖穷根——一个贵州苗族大学生的创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6
第3版()
专栏:

不要铁饭碗 回家挖穷根
——一个贵州苗族大学生的创举
本报记者 刘宾雁
杨明友从小听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穷”。十三岁就作了童养媳的母亲,抱着他讲得最多的故事就是她一生的穷和苦。外公外婆劳苦一生,竟养不活一个独生女,自己也活活饿死了。
那里是贵州省锦屏县靠近清水江的岩湾乡九榜寨。十八户人家据说都是宋朝名将杨继业的后代。
上小学六年,杨明友没见过人民币是什么样子。社员劳动一日的收入是一角钱,不够买返销粮的;借款买来返销粮,还度不过春荒。母亲请阴阳先生给他算了八字,起名为“有”(后改为“友”),为的就是他这一生样样都有,可是终究还是什么都没有。
父母亲决心豁出命也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不受人欺的人。杨明友不负厚望,居然考入了大学——贵州省民族学院! 1982年那个夏日,全村的人都跑到明友家贺喜来了。摆了五桌酒席,村人放炮、挂红,庆贺本村本族出了一名“状元”郎。人人都盼望杨明友大学毕业后远走高飞,当一名光宗耀祖的大官。也难怪,建村七十年来,这些杨家将的后代里连个高中生都没出过。
忠诚的背叛
见了贵阳,杨明友才真正明白家乡穷到了什么地步。
长辈都说,岩湾乡好山好水,硬是叫喊口号给喊穷的。气势磅礴的口号喊倒了一片片原始森林,喊跑了一群群猿猴和野兔,也喊浊了清水江。把农民整穷了,那些搞浮夸的干部倒都升了官。杨明友恨那些口号,他痛下决心,暗暗发誓:一定要办实事,把家乡从穷困中拯救出来。
一个政治系的学生,却一头钻到畜牧业里去了。家乡是林区,但树木生长期太慢,要致富,得先搞养殖。每个周末和星期天,他都是在农学院的图书馆里度过的,写下了一本又一本关于养鸡、养兔、养鱼的笔记。
但是也得医治愚昧。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包产到户为什么在本乡迟迟没有推开?说是上过大跃进的当,上过“文化大革命”的当,不再上当了。后来推开了,又为什么还比别处落后?自给自足惯了,缺乏进取心,也没有做生意的本事。老文盲未扫,又出了新文盲,十八九岁的大姑娘一字不识。于是,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杨明友在作社会调查以后,便办了一个扫盲班。
他的日记上不断出现精心绘制的各种类型的鸡舍、孵化器和养猪场的草图。见到放鸭子的,他细心询问生长期和利润率。他调查贵阳、县城和本乡鲜鱼、鸭肉、辣椒和竹器的差价,暗暗计算本乡会得到多少收益。他参观先进的高密度流水养鱼和网箱养鱼的专业户,听说亩产可达二万九千斤,馋得他几乎流下了口水。
为了供他上大学,父亲把心爱的一把锯都卖掉了。最痛心的是刚刚考入高中的二弟也因他而辍学。杨明友决心把自己的生活压到最低水平。他的每周生活总结里总是少不了财政收支。每日菜金不得超过两角钱!吃粮要限制在一斤二两以内!财务预决算数字都是带小数点的,0.05元也不能随便花。不买棉衣,冬天冻得直哆嗦。月月想买一把二胡,最后还是决定大学期间不买了。这一切,为的就是每月从助学金里必须节余6.00元钱,一半买养殖技术资料,一半留作未来对家乡的投资!
他忘记了追逐功名利禄。对于家乡父老的期望,这当然是一种背叛。
执著的追求与苦恋
需要把有点文化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作为建设家乡的骨干力量。杨明友经过苦心构想,1983年暑假回家建立起由十名青年组成的“兴华青年基建团”。杨明友以本人“1987—1988年全部工资”为担保,向信用社借了六百元钱贷款,大家又筹集了一些钱,办起一个畜牧场;借用水库的一角,放养了鱼苗,还养了鸡和鸭。
不出几个月,传来了不幸的消息:畜牧场垮了。杨明友先是痛心,继而又觉得“不足为奇”——无非是缺乏科技知识和管理人才的结果。他没有气馁,反倒更加清醒,更加坚定,研究起企业经营管理的学问了。
大学的学业没有旷废,也不放弃广泛的爱好——学音乐,学书法,学围棋,学摄影,学跳舞,坚持短跑和练球,举重还得了个全班第一名。
但是锦屏县那个遥远的山村,始终挂在他心上。那里山林多,离寨子远,常被人滥砍乱伐,为什么不早些把林场建立起来、或分给社员承包呢?包产到户后劳力有余,可是人们并不去找新的出路,闲下来就睡大觉。大队的打米机、打粉机都闲着,几年无人料理了,人们又回到舂米打碓的时代,这怎么行?机房折价一千二百元卖给私人,还无人买得起,不可以赊卖、以后付款吗?杨明友想得很多,给大队干部写了六千字的长信,出主意,进忠告。
向古老的传统挑战
入学以来的六个寒暑假,杨明友都奉献给家乡的建设了,简直比上学还忙。1985年的暑假,他迈出了重大的一步。7月27日,他跑到乡政府,为了让各村党员代为宣传,在整党培训班所在地张贴出第一张广告,标题是:
“大学毕业生不要铁饭碗,招兵买马回乡挖穷根”
下文是:“我,杨明友,文斗乡九榜村人。年二十三岁。目睹党的政策放宽以来家乡人民仍然贫穷不堪,实在痛心。不管怎样穷,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为此,本人打算明年大学毕业不要国家分配工作,回乡治穷……”同时公布了要办养殖专业户培训班,招生条件……
这一下可捅了一个大“马蜂窝”。当晚,全家族二十来个人匆匆赶来,气氛与当年祝贺他中“状元”的场面恰为相反。两桌酒饭都摆冷了,对杨明友围攻不止。娘舅大骂他“败家子!丢丑!”姐夫质问他:“别人都能当干部,你就没有屁股坐办公室?”姑姑说:“我就图个人家说:你也有个侄子在外面当官呢。这样,我人都要高上两三分……”家族中最有威望的二哥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人在外面支撑门户。你若蛮干,到时候不要怪我手下无情!”
母亲不说话,只是啼哭不止。杨明友想到母亲多年来为供他上学拚出命来养猪、拣破烂、挖药材,累得四十多岁就满头白发,象个六十几岁的人了;想到她为了供他一个月的伙食费,挑一担辣椒去县城卖,往返走一百四十多里,连一顿饭都舍不得吃的种种情景,心如刀割。可是再一想,解放都三十多年了,为一个儿子上大学,何以还要受这么多罪?还不是因为家乡和国家太穷吗?我今天远走高飞享清福,只能使这种命运在千万个母亲身上重演,绝非孝母报恩之道!这么一想,他的心肠反倒更硬了,心里说:“妈妈,你哭吧!哭吧!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牺牲了自己,绝不应该是为把儿子供养成一个白白胖胖坐在办公室抽烟喝茶的废物!”
杨明友把想了三年的道理逐一摆开。辩论继续到凌晨三时,表哥被争取过来,不过让步也是有限度的:只能停薪留职,国家干部这个身分可绝不能放弃。
养殖专业户培训班大获成功。杨明友的土法人工孵蛋也成功了,破壳率达到95%,轰动了远近三乡。反对派觉得杨明友的话有点道理了。
是献身,也是另一条干部成长道路
10月25日,杨明友在贵州民族学院的讲演比赛会上发表演说,在校内初次宣布了自己的决心:明年毕业,谢绝国家分配工作,不吃“皇粮”,不当干部,不要城市户口,从家乡做起,为使贵州不再是“干人”(穷人)省而奋斗!理由是什么呢?党的政策好了,为什么我们家乡还这么穷?就是因为没有人才。上面天天喊要支持、扶助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可是自己的人才,出一个走一个;外边的大学毕业生,都不肯来。他杨明友苦日子过惯了,回乡最合适。为什么定要不当干部呢?当了干部就不能办企业了;还有,“我恨的是上面人浮于事,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特别恨那些吹牛家!”停薪留职,就是留退路,乡亲们就不能和你一条心。“老师们巴不得自己的学生都能当上县长、县委书记,为民族学院增光。但我觉得一毕业就给个七品芝麻官,我还没屁股坐呢。我想从下面做起,从金字塔的底层起步,积累经验,探索振兴贵州的最佳途径。倘若证明我有本事做一个干部,再当国家干部也不迟。”“我相信,即使长期在底层工作,我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也是有用的,我的贡献也不会比坐办公室少,不会低于国家在我身上耗费的资金。”
杨明友的演讲,博得二十四次鼓掌,震动了全校,在贵阳市其他院校也引起强烈反响。当天就有农学院剑河县籍的同学找上门来,和他谈了一个通宵,说他们那里也有三位男同学决心走杨明友选定的这一条道路,两位女同学也有此意。目前,杨明友的讲稿仍在同学们中间传看、传抄。
杨明友也并不认为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放弃国家分配的工作,和他一样回到本乡本土。但他的创举何以会引起那样大的震动?这是耐人寻思的。它是对于传统观念的一个挑战,是对于关心和加速改造祖国贫困落后地区的一个呼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