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比贡献 十一月十一日河南日报评论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8
第1版()
专栏:

比贡献
十一月十一日河南日报评论员
人活在世上,总是要有所追求的。因而,同别人进行比较,也是正常的事。
但是,比什么,怎么比,却大有学问。这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精神境界。
我们提倡“比贡献”,即比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并具体看你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尽心竭力的程度和所作贡献的大小。为什么要强调“比贡献”呢?
因为有些问题,诸如资历、职务、待遇、工资等等,不好比,没法儿比。这些事情,往往是由历史的、现实的以及各个地区、单位的不同情况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归根到底,无非涉及个人的某些利益。如果两眼只盯住一个“钱”字,时时在计较待遇,噢,我的工资七十五,你的工资八十,你凭什么比我拿的多,这就容易越比越生气。其实,八十元钱算啥?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干部或革命职工,难道就值八十元钱?不。如果说你的价值只是八十块钱,你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污辱。中国有句成语,叫“欲壑难填”。“壑”者,深谷也。斤斤计较私利的人,其欲望象深谷一样,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因而,工资待遇之类的问题就不能比、不要比,限于我们目前的条件,有些事比也解决不了,岂不是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苦恼吗?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我们的党员不应该有离开党的利益而独立的个人目的”,并说,“在党内、在人民中,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既然矢志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就应该象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那样: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象张海迪那样,力争为社会多作奉献。
当然,我们提倡艰苦奋斗,提倡比对祖国人民的贡献大小,与“四人帮”鼓吹的苦行僧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党中央制订的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蓝图和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富民。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生活标准是低的,工资、住房都不宽裕,这个问题不必隐讳。想到这些问题,光生气有什么用啊!只要我们的事业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什么房子九平方米、十五平方米,什么工资七十五元、八十元,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十年动乱期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千家万户的生活怎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七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一幢幢新宿舍楼如雨后春笋盖起来,职工的工资接连升了几次,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等各种高档家用电器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这难道不是事实?作为从这段历史时期走过来的人们,都是有目共睹的。因而,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我们的国家有前途,我们的事业有前途,我们个人的生活就一定也有前途。
风物长宜放眼量。为了我们祖国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为了全国十亿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应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看谁在四化中的贡献大吧!
  (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