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纪念荀慧生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8
第7版()
专栏:

纪念荀慧生先生
马少波
在纪念荀慧生先生诞生八十五周年之际,我们以十分崇敬的心情怀念这位老艺术家。
荀慧生先生,是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齐名的老一辈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二十世纪以来京剧旦角艺术承上启下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艺术自成风格,独树一帜,广泛流传,风靡南北,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荀先生原名词,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后用荀慧生。他八岁随班演出,1910年入京,几十年中,以精湛的艺术造诣,取得“四大名旦”之一的艺术地位。
荀先生一生中,演出了三百多出戏。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先后与剧作家陈墨香、舒舍予、陈永钟等合作,创作、改编、整理的剧本达一百多个,其中影响深远的有《元霄谜》、《绣襦记》、《勘玉钏》、《红娘》、《卓文君》、《鱼藻宫》、《红楼二尤》、《荀灌娘》、《香罗带》等。
荀先生是一位自幼受过大苦,在逆境中敢于拚搏,在传统艺术面前,善于继承,勇于创造的革新家,他的经历,感人至深。几十年来,他始终以这种拚搏精神,致力于京剧革新的探索。由于他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出身于梆子班,又熟悉昆曲,故能博采众长,从创造人物出发,融化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各工以及小生、武生行当的技艺,从剧本、唱工、念白、身段到化妆、服装各方面进行了既发展传统艺术、又保持京剧特色的革新创造。
荀先生生前常常引为憾事的是:有的年轻观众甚至有的弟子对荀派艺术存在一种误解,误以为荀派的表演就是过分夸张的忸怩作态,或者荀派只重表演、话白,不重唱工;只长花旦,不擅青衣;多是喜剧,不尚悲剧、正剧。其实这是由于对荀先生的艺术缺乏全面了解。许多老观众看到过他当年唱、念、做、打皆精,文武昆乱不挡的精湛表演,都曾为之折服。荀先生的演出剧目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唱工与程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武工与九阵风大有分庭抗礼之势,岂仅花旦戏而已。
荀先生在艺术竞争中是一个强者。他在当时的名旦中,出身和境遇是最困难的,嗓音偏低,也受一定的局限。但他并不灰心,发愤图强。他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大胆吸收昆曲、梆子、汉剧、川剧乃至歌曲的有益因素,甚至融化京剧老生、小生、老旦唱腔的旋律,创制既符合人物感情,又不失京剧特色的新腔。他在传统京白、韵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的念法,感情真实,生活气息浓郁而又富有韵律美。他的做功善于提炼生活,继承传统,而又高于生活,不受传统程式束缚,因而身段动作既具有真实感,又注重塑型美,显得洒脱生动,婀娜多姿。他演劳动妇女甚至采用大步流星的脚步,也是从人物生活出发的。
荀先生生性纯朴耿直,蕴藉幽默,待人宽厚。由于他出身贫寒,一生不忘劳动人民的疾苦。多少年来,他为赈灾、救济同行举行了数十次义演。他爱憎分明,1934年,严拒去长春为“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的“登基庆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荀慧生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艺术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和许多著名京剧艺术家一样,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对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和戏曲改革政策衷心拥护。荀先生是桃李遍天下的一代宗师,诲人不倦。全国有许多京剧名旦拜于他的门下,甚至许多兄弟剧种的著名演员亦师事之,受过他的教诲。荀派艺术雨露广被,繁荣昌盛。
荀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艺术遗产是丰富的,数以百计的剧本,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记述他的表演经验的《荀慧生演剧散论》和他长年不辍的《日记》……感谢他的贤内助张伟君同志几年来苦心经营,做了许多搜集、整理工作,有些书正陆续出版。但是研究工作还没有认真进行。
我们纪念荀慧生先生,要认真学习他那种为了发展京剧艺术奋发向上、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的拚搏精神,和爱祖国、爱事业、顾大局的胸怀,为振兴京剧、振兴戏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到我们的时代责任。
(这是作者在首都荀慧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