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选准适合国情的技术政策——商品瘦肉猪科技攻关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19
第3版()
专栏:

选准适合国情的技术政策
——商品瘦肉猪科技攻关采访札记
新华社记者 马力
(一)
1983年,农历猪年。商品瘦肉猪的研究被列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的一个课题。
商品瘦肉猪的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参加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黑龙江和浙江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生产、经营部门,共组成七个协作组,选育了八种瘦肉猪。这八种瘦肉猪是:大长北和杜长北(北京产)、杜湖(湖北产)、杜三(黑龙江产)、杜上(上海产)、杜长太(江苏产)、杜浙和杜长嘉(浙江产),瘦肉率分别达到56%至62%。
经过近三年的协作攻关,这个和千家万户的餐桌相关的课题取得成果。八个万头商品瘦肉猪的生产示范区先后建立,这项科技成果已开始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记者最近采访了一些参加这一课题的畜牧专家,并随他们参观了浙江省的两个万头瘦肉猪生产示范区——德清县和海宁县。
(二)
选育什么样的猪适合我国的国情?这是科技攻关首先遇到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有多种驰名的瘦肉型猪。据一位专家说,近年有的地方从国外大量引进猪种繁育,饲养成商品大猪。如果用这种办法来解决十亿人民吃瘦肉的问题,且不说饲养条件,光引进猪种,就要花多少外汇?这种洋猪肉,消费者能否吃得起?
这次商品瘦肉猪研究立足于国内,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猪种资源和自己的先进技术,并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我国的猪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丰富的,其中不乏各具特色的良种,象生长在太湖流域的太湖猪,国际畜牧界对它的评价很高。我们的地方猪种肉质鲜嫩、产仔多、母性好、易于饲养,我们只是在培养瘦肉型猪方面起步晚了。
专家们十分珍视我国自己的猪种、经验、技术。他们以优良的地方猪种或培育猪种为母本,以引进的国外著名瘦肉猪为父本,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取其杂交优势。杜浙猪就是用浙江中白猪同从美国引进的杜洛克猪配种生下的。杜长嘉猪的亲本之一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嘉兴黑猪。嘉兴黑猪肉质佳,一胎可产仔十五头,成活率高。在讲究商品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优势尤为专家重视。
采取了这样一种技术方针,这次全国科技攻关筛选的八种商品瘦肉猪,生活在从南到北的广大地区,适应农村不同的生态环境和饲养条件。由于它的亲本母猪在农村有着广泛的饲养基础,它的杂交后代就较易为农民接受,便于大范围推广饲养。
(三)
这次商品瘦肉猪科技攻关,除了筛选优良猪种外,还进行了有关繁育、饲料、防疫、生长规律、瘦肉率测定等一系列配套技术的研究。1983年,攻关组完成了筛选最优杂交组合的小试。第二年中试,专家们改变过去常规的抽样育肥方法,而采取了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措施——全窝育肥,就是用四头以上公猪同六十头左右的母猪配种,所产仔猪不论优劣全部投入中试育肥。这样,中试科研活动就更接近生产实际。这在我国的猪种试验中还是第一次。
今年,进入了这项攻关课题的最后阶段——生产示范,实现从科技到生产的转化。在八个生产示范区里,饲养瘦肉猪的既有国营和集体的养猪场,也有养猪专业户和普通的农户,反映了我国农村当前不同生产组织的饲养水平。部分示范区还探索了商品瘦肉猪生产的经营管理体制。德清县成立了有省农科院、省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和县良种场参加的科研生产联合体,有步骤地吸收有关生产、经营部门进联合体。海宁县杜长嘉猪的饲养以专业户为主体,县里围绕着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饲料加工体系、防疫体系以及流通渠道。
从小试、中试到生产示范,一环扣一环地把科研、生产、流通紧紧地联结起来,这是这次科技攻关的一大特色。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