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为理想和事业献身——记上海远洋运输公司船长贝汉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0
第2版()
专栏:

为理想和事业献身
——记上海远洋运输公司船长贝汉廷
本报记者 张国荣
他死了,犹如活着。
他一生热爱远洋运输事业,维护祖国荣誉,为国争光。他的事迹镌刻在人民的心碑上,将激励人们为理想和事业献身。
他,就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上海远洋运输公司船长、高级工程师贝汉廷。
(一)
贝汉廷1951年毕业于上海航务学院航海系。三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我国的远洋运输事业,先后在好几条船上工作,航行到过许多国家的港口,成为我国航运界一位声誉卓著的船长,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
船无论航行到哪里,他的心中都装着祖国,他把祖国的荣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他常同船员们讲:“国外很多人根本没有到过中国。他们不了解中国。我们在外面工作做得好坏,对国家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工作做好了,就为国争了光;做不好,就给国家丢了脸。”
1978年3月,贝汉廷驾驶的“汉川”轮在驶欧途中,接到公司电报,要求返航时在世界著名的汉堡港装运天津化纤厂急需的成套设备。船抵港后,港口却给安排了一些杂货。原来,外国代理认为,中国船根本运不了这套贵重的设备。这深深地刺痛了贝汉廷的民族自尊心。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谢谢你们的好意,我们可以一船装走。”
贝汉廷根据这套设备体积大、外形不规则、怕压怕碰的特点,进行了精心配载,终于使近五千立方米的四十四个大件全部装载在最佳的位置上。
在装货期间,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外国工头吉亚特是个行家,“汉川”轮上的大副指挥不动他。在装第三舱时,他自作主张将两个大件不按配载图装。贝汉廷劝阻他:“这样你会被动的。”他翘着小胡子说:“我从来就没有被动过。”
过了两天,吉亚特满头大汗地跑来找贝汉廷,说:“一个大件放不下了,怎么办?”后来在贝汉廷的指导下,修正了部分配载,把这个大件装上了船。以后,工人装货稍有马虎,吉亚特马上说:“不,不,请按贝船长的配载图装。”
这船货的装载成功,轰动了汉堡的航运界。他们赞扬说:“杂货船装货达到这样的水平,在汉堡港还是第一次。”当地装卸公司还为这次高水平的配载拍了一百多张照片,留作参考。
还有一次,在荷兰鹿特丹港,贝汉廷和船员们把体积六千立方米的三十四个大件成套设备,有条不紊地装在甲板舱盖上。一些外国船长亲自上船向贝汉廷询问经验。西德一位记者从法兰克福坐飞机赶来拍摄电视纪录片。他们赞不绝口:“中国人了不起,这次比汉堡港那一次装得还要成功。”
(二)
近几年来,贝汉廷在国外经常听到外国朋友赞扬中国,说中国了不起,解决了吃饭问题。他听了这些感到既高兴又不安。他认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吃饭问题,应该尽快实现四化,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争取时间,为国家多挣外汇,每次航行,贝汉廷总是狠抓船期,多揽货,多装货,精打细算,为国家增收节支。
一次,“汉川”轮要到亚历山大港卸货。这个港口各国来往船只很多,弄不好要等好多天。贝汉廷在途中不断给港口打电话,加深港口有关人士对“汉川”轮的印象。船一进港,他立即去拜访港务局长,象老朋友似的谈家常。最后他提出希望能尽快卸货,局长问:“你为什么这么急?”贝汉廷说:“我们现在搞四化建设,分秒必争哩!”
局长打量着这个个子不高的船长,微笑了。贝汉廷很快办妥了一切手续。“汉川”轮在帆樯林立的船只中间启航了。
1979年3月,贝汉廷驾驶“柳林海”轮首航美国西雅图港。由于美国一家公司的经理未能履行诺言,延误了“柳林海”轮的船期。贝汉廷利用当地电视台记者上船采访的机会,巧妙地把延误船期的真情公诸于世。当晚电视台播了他的讲话。他讲得有理、有利、有节,既说明了问题,又给这个经理留了面子。第二天,这个经理提前上班,亲自指挥,当天就把货装好了。
1980年,“汉川”轮在鹿特丹港装货时,装卸公司提出第四冷
藏舱太矮太小,不能走铲车,装载杂货要收“困难作业费”。贝汉廷对这些“理由”进行认真研究后,逐条加以解答,他说:“冷藏舱高二点六米,装卸工人不会发生作业困难;舱内过去用过铲车,本航次装卸公司也用过铲车。”装卸公司几个工头不得不承认贝汉廷讲的都是事实,但又说:“我们过去一直向‘川’字号轮收取‘困难作业费’,已成惯例,所以今天和今后还要收。”贝汉廷义正词严地说:“合理的困难作业费我们一定付。现在要以你们的理由为理由,不但这次不能付,还要向你们算还过去几年来多收我们的不合理费用。”
几个工头一看这位船长不好惹,害怕把事情闹僵,决定不收他们的“困难作业费”了。
(三)
贝汉廷一生酷爱远洋,迷恋大海,具有振兴祖国远洋运输的强烈事业心。他经常说:“世界航运事业发展很快,在大海里拚搏,靠的不单是勇敢,更重要的是智慧。一个船长,什么都要学,要成为一个精通业务、精明干练的航海家。”他跑过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八十多个港口。他每到一处,都注意收集资料。直到他去世前不久,他还在收集集装箱运输方面的资料,研究集装箱的费率问题。
贝汉廷会几门外语。他的英语基础是在中学读书时打下的,法语是晚上去补习班学的。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德语。由于懂外语,再加上他的文学和音乐素养,他能够同德国人谈歌德、贝多芬、舒曼;同英国人谈拜伦、莎士比亚;
同意大利人谈伯格尼尼……
由于超负荷的工作量,再加上年岁的增长,近些年来,贝汉廷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他的心脏病时常发作。每次检查,医生都在他的诊断单上写着:“下船休息,轻微工作”。但他不愿离开海洋啊!他请求医生让他留在船上。
1981年以来,交通部和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根据贝汉廷的工作能力和身体状况,曾几次要调他到陆地上担任更重要的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一辈子不离开海洋。他的女儿说他:“我爸爸最爱的还是船。”
今年3月,贝汉廷接到去西德接新造的集装箱船“香河号”的任务时,身体不大舒服,妻子劝他说:“阿贝,这次你就听我的吧。”他对妻子说:“没关系。这次我要把关于集装箱的资料收集完整,留下以后写书用。”说完,带着药包就出发了。
可是,他这一走,却再也没有能踏进家门。
(四)
贝汉廷一到西德,立即投入紧张的接船工作。除协助监造组验收船舶的设备,收集资料,参加试航外,他还亲自关心船员们的生活,交待各种注意事项,特别强调每个船员一定要表现出中国海员的精神风貌。4月3日,双方举行了交接仪式。
接船工作结束后,贝汉廷又投入了首航前的繁忙工作。为了多装货,多创汇,这次他一到西德,就配合公司,通过打电报,打电话,同西欧各大港口的熟人和业务单位联系货源。在他的努力下,“香河号”终于满载而归了。
在装货期间,贝汉廷驾驶着“香河号”进进出出欧洲的几个大港口。他在驾驶台上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他双腿浮肿,四肢无力,胸闷咳喘。政委和船员们看着都很心疼。政委要他坐着指挥,他不肯;医生要给他输液,他也不同意。他说:“吊着瓶子我还怎么指挥?”
但是,他也确实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了。当“香河号”驶入水深海阔的比斯开湾时,他说:“现在进入正常航行,我要休息一下。”这是他第一次感到要休息。他实在太疲劳了。
起床后,贝汉廷又上了驾驶台。在他的要求下,原订当天(4月23日)下午召开的支委、部门负责人会议照常举行。贝汉廷强撑着病体讲了工作安排,对船过沿途有关港口的时间做了预算,要求各部门把物料单准备好,不要影响下个航次开航。
下午5点钟,比斯开湾上空下着蒙蒙细雨。这时会议刚刚结束,贝汉廷吃力地对政委说:“我讲不动了……我不能讲了……”手臂无力地靠着沙发,倒下去了……
我们的贝船长就是这样为自己的理想,为祖国的远洋事业奋斗到最后的一息,终年才五十九岁。
他安息在大海的怀抱之中。世界航运界的朋友悼念他,祖国人民永远铭记着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