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门孜康”的新生——访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0
第3版()
专栏:

“门孜康”的新生
——访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本报记者 罗茂城
在拉萨古城中心,有一家引人注目的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这所医院的前身是拉萨市藏医院,市藏医院的前身是旧西藏的“门孜康”。这所医院的成长,是藏医事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藏语中,“门”是医药,“孜”是天文历算,“康”是机构。“门孜康”建立于1915年,创始人是原藏医院院长钦绕罗布。“门孜康”原是以教学为主、医疗为辅的机构,主要为各寺庙、藏军培养医生,据说教学很严格,医药、天文历算都要学。多年来,共培养了一千多名藏医。
解放前的西藏,缺医少药,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药王山、“门孜康”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格吉纳嘎三所官办的医疗机构,以及很少的私人医疗诊所和民间医生。许多藏族群众连简单的疾病也得不到治疗。
藏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早在公元八世纪初,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广泛搜集了民间藏医藏药资料而编著的《四部医典》,就是一份珍贵的经验总结,后又经过历代医药学者、专家的补充修订,成了一部完整的藏医药学巨著。这部内容浩瀚的《四部医典》,成了藏医药学的指路明灯,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藏医的临床实践。
藏医药有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特别是对治疗高山病和胃溃疡、高血压、关节炎、神经性瘫痪、癔病、癫痫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藏医诊病很注重对尿液的分析。根据尿的热、温、凉三种情况下颜色、气味、漂浮物和沉淀的变化,即能判断是热症还是寒症,属哪个系统的病。可是,过去受社会制度的束缚,藏医事业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1980年以后,藏医藏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获得了新生。目前,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拥有两千七百八十平方米的门诊部,一百五十张病床、共一万两千七百多平方米的住院部,每天门诊达七百多人。此外,藏医院还有一所研究所和制药厂。研制的藏药,除自用以外,还供应全区各医院和区外医院。他们生产的“珍珠七十味”丸药,还获得国家银质奖章。现在,全自治区除昌都专区正在筹建外,各专区先后建立了藏医院,各县医院设立了藏医科,自治区有一所藏医学校,新建的西藏大学还设有一个藏医系。
藏医院为满足国内外就医者的需要,专门成立了一个寄药组,由患者来信讲明病情,让富有经验的老藏医开处方,由寄药组邮寄。记者在寄药组的办公室里看到,对全国各地求医者的来信,分省、市登记分档,同时看到了不少治愈的病人或亲属寄来的感谢信和纪念品。在广西的案卷里,我们看到玉林市土产公司文开富的两封信,头一封说他四岁半的儿子被医生怀疑为癫痫病,虽经多方求医而无法治愈。后一封来信则说,服用了藏医院邮寄去的药以后,“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服药后再未发过病,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四化建设的日益发展,藏医藏药这枝祖国医药学中的奇葩,必将放出更加夺目的异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