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燕山秋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0
第8版()
专栏:春潮曲

燕山秋色
刘芳
当第一场秋霜象胭脂似的抹上万树的枝头时,八百里燕山已是一派色彩纷呈的盛秋景象了。
我就是在这样一种迷人的季节,应邀走访位于燕山腹地的兴隆县的。
我们首先访问了冷嘴头村。这地方山青水秀,颇有点曲径通幽的意味。乍一瞧,眼际茫茫,一片树海。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象巨龙一样,从高山之巅飞落下来,直奔谷底的冷嘴头村而来,看去真有一番启人遐想的情趣。
正值金秋八月。满山遍野的栗子已经成熟。我们迈步果林,那一颗颗大如茶碗似的栗子包,干裂成数瓣,象一双双嫩黄的小手,捧着一兜兜个大油亮的栗子在秋阳下闪烁。
今年雨水调和,加上人们的精心管理,又是一个少有的丰收年。不但一些老树开始抽芽开花,就连刚栽上三四年的小幼树,也都结了果。仿佛这些与世无争的大自然景物,也经不住时代号角的催促,急不可待地要为四化大业发光发热了。
在茂密的栗林里,人声鼎沸,非常热闹,他们有的背着兜,有的拿着筐,有的端着盆,连几岁的娃娃,也咿呀着张开胖乎乎的小手,抓起一颗又一颗大栗子。汽车、马车、小推车;人担、肩扛、小盆端,昼夜不停地装包外运,那繁忙的景象,不亚于海港的码头。
这里是京东板栗的著名产地,栗子远销日本,还没等栗子成熟,日本客商早通过各种办法,来这里“等货”了。那汽车的喇叭声,骏马的嘶鸣声,以及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震荡着山谷,这是我有生以来所听到的最动人心扉的丰收乐曲。
主人告诉我:这个只有几百户的冷嘴头小山村,年产栗子一百五十多万斤,真可谓是美丽富庶的板栗之乡了。
回到兴隆县城,正赶上大集还没有散。我们信步走进市场,没想到,这熙熙攘攘的市面,也完全是幅秋天的景象。街道两旁,到处都摆着金黄的鸭梨和鲜红的秋果,叫卖得最响的是“山里红”。兴隆又是有名的红果之乡,全国有十分之一的红果产在兴隆。这里的红果个大、皮薄、色气好,其他地方的红果一二百个才一斤,这里的红果四、五十个就一斤。从县城朝西走不多远,爬上一座小山,眼前会立刻出现一个红色的世界:山是红的,水是红的,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是红的。眼目所极,沟沟岔岔,全都是成嘟噜挂串的红山楂果。我们访问的是前苇塘村。村子不大,房屋很整齐,错落有致的瓦房,顶上凉晒的是红果干,院里有红果树,道旁有红果堆,路上有红果车,整个山村,全都溶化在红艳艳的秋色里。
按时令说,刚过白露,摘红果还应该再晚几天。可那些蜂拥而至的小商小贩,和全国各地来的采购人员,竞争激烈,互不相让。他们干脆就蹲在树根下不走,只要从树上摘下来,马上就用车运走,每斤高达一元多钱。农民们搁不住这大价钱的诱惑,就早早地上树摘果子了。
我有幸第一次参观采摘红果的场面,只见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姑娘和小伙们,嗖嗖地爬上果树的枝头,抡起长杆,哗哗一阵猛打,那些鲜亮、透红的山楂果象瀑布般地倾泻下来,霎时间,真的如同降下满天的珍珠雨,玛瑙雾。树下的人们,扯起一块宽大的白布单,不一会儿,红果就堆成一座小山。于是装筐的装筐,打包的打包,立时变成一幅欢快繁忙的秋收图,看得人迷迷津津,如同步入了一个奇妙的幻境……
这个村的红果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六分之一,有的户,光红果一项收入,就达万元以上。农民们赶集上店,再不骑毛驴或是步行了,而是坐上了屁股冒烟的新“嘉陵”。
现在,这个只有二十八万人口的小县,干鲜果品的产量已达一个亿,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过去由于交通闭塞,思想保守,不敢搞商品生产,收下的果子运不出去,很多都烂在山上。三中全会后,这里到处都办了食品加工厂,对果品进行了再加工,变成商品才出售,经济效益大增。我们在茅山乡,看到一个完全由农民集资筹办的果品加工厂。这个厂生产的青松岭水果罐头,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新出产的山楂果酒、山楂汽酒,在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上名列第一,小厂的名气越来越大。去年胡耀邦同志来兴隆视察时,听了有关这个厂搞改革的情况后,高兴地说:“就是不要吃大锅饭,要承包嘛!”
我们从县里回来,灿烂的晚霞,照耀着山谷,使这燕山的秋色更加浓重多姿,而我,却还想着刚才县委负责人说的:“兴隆县贫困了几百年,现在才真算兴隆起来了。”这句话,多么意味深长呵。
编者附记
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地区的业余文艺创作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这里刊登的是该地区几位作者的作品。他们从事创作的时间都不长,有的还是刚刚拿起笔来的新手,作品自然还欠成熟,但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群众中,无论叙事、写人、记游,都有较强的生活气息,读来有一股朴实、清新之感。
我们编这个专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推动各地业余文艺创作活动的开展,希望有更多的基层业余作者拿起笔来,描绘四化建设和改革中的新人新事,唱出更多的“春潮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