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邮路不畅”实感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1
第2版()
专栏:

“邮路不畅”实感录
吴昊
前些时,一家报纸曾提出信件、报纸投递不及时的问题,反响强烈,据说收到了不少颇有同感的读者来信。可是没过多久,该报又发表文章,说邮局的工作改进了,大家听了都很高兴。我手头当时有点典型材料,一个是广州给我的信,在路上走了近三个月,一个是我给上海寄出的信,走了两个月零两天。本想参加讨论,一看已经解决,只好作罢。
其实,“邮路不畅”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提起此
“难”来,许多人都是唉声叹气的。过去,北京市内的信,投出后,一般当天可以收到,有人说是不超过四个小时,是否如此,我没有计算过。现在,一封信往往要走几天,十几天。10月30日有家报纸给我寄出的信,我是在十二天以后收到的;有家半月刊,二十一期出版后,即寄给我,现在第二十二期已出来,二十一期我尚未收到。杜诗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知杜甫当时写诗是什么心情,也许现在没有“烽火”,“家书”之类的分量也就轻飘飘了。
为了工作的方便,我们的办公室里订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其他大城市的日报和晚报,加起来差不多有近百种之多,上半年只有厦门日报、烟台日报等几种,来得不及时,常常是三天、五天,十天半月来一次。近一个月来,不知为何,每况愈下,不仅远处的省区象青海、新疆、宁夏、云南、贵州三五天才能来一次,就是近处的省市,象河北、山西、山东、太原、石家庄、天津也经常是几天投递一次。就以14日来说,我们就收到了8日至12日五天的天津日报,天津到北京能有多远,是天津日报不每天按时往出发报呢?还是天津至北京的交通中断了呢?若都不是,是压在天津、北京的哪个环节了呢,不得其详。
11月16日,我作了一点统计,这一天收到的外地报纸只有:
太原日报 8日、9日各一份
西安晚报 12日一份
杭州日报 12日一份
郑州晚报 12日一份
贵阳晚报 12日一份
济南日报 12、13、14日各一份
南宁日报 9、11日各一份(缺10日)
石家庄日报和晚报 12日、13日各一份
武汉晚报 6日一份
长沙晚报 12、13日各一份
江汉早报 12、13日各一份
长春日报 12日一份
加起来只有十二家。令人不解处有两点。一点是,这一天连一份省、市、自治区的日报都没有收到。另一点是,16日收到了14日的济南日报,而山东省委的机关报大众日报才有10日的,青岛市委的机关报青岛日报才有7日的,同是在济南,济南日报何以比大众日报早三天?同是在山东,青岛日报要比济南日报晚整整一周;我们16日收到了武汉13日的江汉早报,而湖北日报只有8日的,长江日报只有9日的,武汉晚报只有6日的,同在武汉,相差四天、五天至七天。这显然不是因为交通中断,不然济南日报、江汉早报又是怎么飞来北京的呢?其他省市也都有类似情况。
新闻的一个要素,叫时间性,行话叫“六月里吃冰琪琳”,有的报纸开辟了当日新闻的栏目,有时为了抢时间,记者、编辑、排字、印刷工人都要争分夺秒。交通部门,象铁路、公路、轮船,为了照顾记者的职业特点,规定给记者提供交通的方便,可是,如果邮局的“邮路不畅”,报纸不能及时送到读者手中,这一切努力岂不都是白费了吗?就我所知,新闻界不少同行,报社也罢,杂志社也罢,对邮局有意见,但又不敢提,怕提了对报刊发行更不利。一些人称邮局为“邮老大”,可能是大不敬的话,但邮局有没有“老大作风”,是值得一问的。
随着四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邮局的业务量是大大地增加了,内部可能有些困难,但如何适应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呢?总不能以自己之
“慢节奏”,拖别人的后腿吧?
北京是全国的交通中心,我们的信件、报刊的收到情况尚且如此,不知到了边远地区会是什么样子?没有调查,不敢妄议。但前几天本报曾刊登短文《农民订报有一怕》,不知邮局同志读后作何感想?
邮路好比血管,信息越发达,邮路的畅通与否越重要!对目前的“邮路不畅”,切莫等闲视之!
又记:11月19日我们收到的报纸中,省级报纸只有三家,即山西日报11、12、14日各一份(缺13日);河北日报12、13、15、16日各一份(缺14日);内蒙古日报11、12、13、15日各一份(缺14日)。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天居然收到了八张宁波日报,即10月14、17、18、19、24、27、30日以及11月1日各一份,北京距宁波能有多远?要看一个多月以前的报,而且是断断续续,这其中的原因,很难让人猜得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