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解决东北“吃肉难”出路何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1
第2版()
专栏:

解决东北“吃肉难”出路何在?
新华社记者 华桂勤 陈惠明
东北是我国主要产粮区之一,三省人均占有粮食一千斤以上,发展生猪生产有充足的饲料。今年,虽然遭受严重风灾和洪涝,粮食减产,三省可供发展畜牧业的粮食仍在一百亿斤以上。但东北三省长期“吃肉难”,生猪生产时起时落,每年需从关内大量调运商品猪。今年,黑龙江需调入一百万头,吉林缺一百多万头,辽宁需调入一百四五十万头,分别占需求量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和近五分之一。
号称“粮库”的东北为什么“吃肉难”问题长期解决不了?不久前,记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去年下半年以来,东北三省取消生猪派购任务,提高收购价格,生猪生产发展较快。虽然本地生猪在数量上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各地却出现了“卖猪难”。收购站纷纷降低收购价格,减少收购数量,有些地方干脆停止收购。食品行业普遍反映,收购价过高,屠宰后每斤猪肉成本大大高于外省肉的价格,经营本地猪亏损。哈尔滨市从周围各县调入生猪,屠宰冷冻后每斤肉成本一元六角七分,批发给零售商店的价格为每斤一元四角八分,每头猪约亏损二十七元,而关内的猪肉到站价每斤只要一元二角左右,经营一头可盈利二十五元至三十元。这样,虽本地猪瘦肉率较高,肉质新鲜,食品公司还是大幅度削减了本地猪的经营量,增加了外省猪肉调入量,促成了各地的“卖猪难”。
生猪收购价格挫伤了农商两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也暴露出双方在生产经营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商业经营不善,中间环节多,费用太高。黑龙江省猪肉从农民手中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乡食品收购站、县食品公司、市肉联厂、市公司、零售商店五道环节,每一道环节都要收一次管理费。每经营一头二百斤重的猪,黑龙江省的费用(包括税收)为九十元、吉林六十元、辽宁四十五元,而山东烟台不到四十元。
农民养猪方式和技术落后,许多地方至今还是散养,猪的热量消耗大,疫病传播机会多。黑龙江省豆猪率高达5%至10%,每年因此损失一千多万元。新技术推广使用面小,配合饲料的用量只占饲料总量的20%左右。出栏肥猪商品率低,辽宁省约60%,吉林省还不到40%。
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完备,也影响了生猪生产的效益。东北三省许多地方的防疫和技术推广体系有名无实。辽宁省一千二百七十个乡畜牧兽医站只有畜牧兽医师二十人、助理畜牧兽医师一百六十七人,根本满足不了畜牧业生产的需要,一些地方生猪死亡率高达10%。饲料工业生产能力低、产量少、质量差。一些厂家偷工减料,不按配方生产,农民说这种配合饲料是“猪吃不长膘,鸡吃不下蛋”。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发展东北生猪生产,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生产经营水平,这需要农商双方共同努力。商业要改善经营管理,当地已有城市食品收购站和零售商店直接挂钩经营、变亏为盈的经验,值得普遍推广。
目前东北三省食品公司和零售商店各自独立,零售商店既可以从食品公司进货,也可以到产地直接收购调运,而食品公司只有收购和保证供应的任务,没有销售手段。一旦市场供应比较充裕,食品公司就有进无出,库存大量积压,资金周转不灵,收购无法继续。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不改革,食品公司的经营就难以搞活。
生产上,应广泛推广应用新的饲养方法和技术,改变散养习惯,降低豆猪率等,采用这些综合措施,可降低成本30%左右。采取优惠措施,发展专业大户,帮助农民适当扩大规模、薄利多养,从规模中求效益。同时,还需要改善生猪生产的社会服务工作,建立完整的防疫体系,普遍推行生猪防疫保险,继续发展饲料加工业,提高配合饲料质量。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