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用爱陶冶学生的心灵——记全国优秀班主任欧阳勃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2
第3版()
专栏:

用爱陶冶学生的心灵
——记全国优秀班主任欧阳勃苏
本报记者 张连兴
“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学生需要的是爱,希望大家都给下一代更多的爱。”这是在北京教育学院的一次报告会上,全国优秀班主任、北京六十四中教师欧阳勃苏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她,正是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的人。
在家里,孩子就是她的学生;在学校,学生就是她的孩子。
开学典礼那天,有的同学没按通知带小板凳。怎么办,骂她们一顿?罚她们站?让她们坐在凉地上?没有。欧阳为事前没有反复强调而内疚。她担心女孩子坐在地上,受凉,落病,就亲自做示范,教学生脱下鞋子,坐在上面。同学们说:“老师处处都为我们着想。”
一天,在课堂上,一个学生用粗鲁的语言顶撞她,一下课就跑回家了。放学后,欧阳亲自到学生家,找他单独谈心,并由他陪同,看望了他生病的父亲。第二天一到校,这个学生就宣布了一条新闻:班主任到家居然不告状。
欧阳欣赏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格言:“爱是理解的别名”。为了理解学生,她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一员。很多活动场所,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学生打篮球,她当裁判;学生踢足球,她守大门,做场外指导,看衣服……在朝夕相处中,她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总结各类学生的不同特点。她对所负责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喜好专长及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她能知道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想什么问题,她的教育有的放矢。
对学生,欧阳主要采取疏导的方法进行教育,而疏导的钥匙则是极其丰富的知识。她订阅了十几种报刊,把有趣的知识、生动的故事进行加工,丰富孩子们的头脑,引导他们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人。
欧阳曾被错划为“右派”后,受过二十多年的不公平待遇。特别是十年动乱中,挨批斗,关牛棚,送农场。1979年,党为她恢复了名誉,她怀着一腔激情,全身心扑到了党的教育事业上。
欧阳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对学生,她除了“母爱”,还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受伤的花朵更需要爱”。好学生自然讨人喜欢。但是,欧阳觉得,有缺点、后进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怀。1979年开始,她曾当过差班的班主任。有的学生受“文革”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犯过错误,甚至失足过。这些学生,课堂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在校同学看不起,回家受训斥,欧阳同情他们的处境。这些有毛病的学生,毕竟还是祖国的花朵,把他们培养成才,是自己的责任。欧阳说:“我愿意用汗水擦洗他们心灵上的尘土,让他们心灵中的光辉闪耀出来。”她没有忘记,被打成“右派”时,老工友给她送饭,面上是咸菜,饭底却是肉。她领略了爱的伟力。要用炽热的爱去熨疗学生心灵的伤口。
欧阳不仅使学生体验到爱,还启发学生心中的爱,教育他们爱周围的人。爱父母兄弟、师长同学,爱周围平凡的劳动者。平凡劳动的结果,就是祖国建设的新面貌,他们的智慧结晶,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爱他们,就是爱祖国,爱人民。
欧阳是归侨,童年在美国度过,受到歧视和侮辱。父亲,为民族的解放,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抗战胜利了,母亲欣喜若狂,急于带领孩子回祖国,心脏病突发,溘逝异邦。欧阳幼小的心灵种下强烈的爱国主义种子。青少年时期,姐姐带她回到祖国,到了解放区,迎来了新中国。受的是党的传统教育,扎的是社会主义的根。二十年的坎坷,没能动摇她对党的坚强信念。她说,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希望,欣逢盛世,恨不得把几十年来对党对祖国的爱都浇灌在学生身上。她始终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影响学生,启迪他们心灵深处蕴含的爱。
这样一颗火热的心,即使冰块,也会被暖化,何况十几岁的中学生。她陆续收到来信,表扬她的学生扶老人上车、送病人上医院、送买粮的老大娘回家……爱的种子萌发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