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破“天下达尊”——贺《青年论坛》创刊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2
第5版()
专栏:

破“天下达尊”
——贺《青年论坛》创刊周年
李泽厚
孟子曰:“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公孙丑·下》)。这个几千年来的不成文法,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仍非常有效。这种有效在某些方面也许有其合理度和“优越性”,但它深深浸延到学术领域,却并不一定是甚么好事,连开学术会议也得报官衔标职务(不是学术职称而是“长”、“书记”、“主任”之类),年高爵大,自然德劭。官衔大和胡子长、头发白的便必须或列前排或坐中央,或首席发言或最后总结。开会倒也罢了,无奈发文章出书籍也常按此办理。
这对三者全无而且憨头憨脑、毛手毛脚的年青人就颇为不利。于是乎,开会发言只好“訚訚如也”,未必能侃侃而谈;写文章也只好温吞如也,不得“立异标新”。于是乎,年青人也就积累了一大堆委屈、牢骚和私下议论,“地火在地下运行、突奔……”,终于“突奔”出了个《青年论坛》:年轻人办起自己的刊物来了。他们自己主编,自己负责,自己组稿、审稿、定稿、发稿,不再求名家批准,不再需齿、爵审阅。看来,《青年论坛》带了个好头,这是第一点可贺的。
《论坛》创办时找过我,我写了篇小文略表支持。落笔时,在我面前浮现的是这些年来常见的那些认真而颇有傲气的面容、手势、言语以及信件。我从不怀疑他们的热情和力量,但我总担心他们文章的学术质量。我对他们强调,不要发那些只图一时痛快却经不起科学推敲的文章,免使刊物刚开头就砸锅。结果,一年以来,刊物不仅没砸锅,持续办了下来,而且据说反应还不错。这说明年青人比我实在要高明得多。这个刊物的确发表了好些在别处较难看到的饶有新意、颇有胆识的文章,提出了或初步论证了好些相当尖锐和敏感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这恰恰是饱学之士、老师宿儒们所未敢容易下笔的。尽管这些文章欠成熟,有毛病,但它清楚地显示了年轻一代强烈追求改革的理论锐气和朝气。象《为自由鸣炮》(胡德平)发表以后,《人民日报》理论版转载了。象《论一九五七年》(沉扬)《胡风系列研究序(上)》(万同林),论及了至今学术界似乎还没人碰或没人敢碰的问题。其中《论一九五七年》的好些论点是具有相当深度的。《青年论坛》敢于在学术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打破人文学科的陈旧格局和迂腐学风,这是第二点可贺的。
我在创刊号的文章中曾不客气地批评说,“题目大而论证少,分析不够而空话略多”。我原想,这些话大概会因不受听而被删掉或改动。结果,他们不但欣然接受,只字未动,而且这次还特地要我再公开提些意见。年轻人比我要宽容大度和更有理性。这使我既感动又惭愧且为难了。因为忙于别的事情,他们的刊物我很少看。有的文章看过也淡忘了。倘仅就没忘记的上述两篇文章说,我虽肯定,但也有意见:《论一九五七年》毕竟只是个研究提纲,论证和材料都极不够,不能算一篇真正的学术论文。讲胡风的文章的好些论点,如说他在文艺理论上是“第二个鲁迅”,说他与鲁“在性格、经历、能力、贡献等诸多方面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等等,我是觉得论据极为贫弱,而期期以为不可的。尽管因赞扬胡风,我在那次运动中也被株连。人文学科的研究中要有情感,但感情毕竟不能替代研究,它们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似乎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吧。总的说来,《论坛》在表达年青一代的学术意向、交流信息、观念和经验,启发人去作进一步的探索是成功的。但如果严格要求学术性,则应该说还远不够标准。因此,如何在如此浓缩的篇幅限度里加强科学信息和质量,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论坛》编辑部既要我批评,我就批评了,也许批评得不对。《青年论坛》具有欢迎批评、不怕批评的态度并保持下来,这是第三点可贺的。
有开风气之先的魄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加上欢迎批评以不断改进自己,以此三对彼三,除陋习,立新规,如能持之以恒,真积力久,则必然恢恢乎其游刃有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于是大有希望。
(原载《青年论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