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斯特朗、史沫特莱、斯诺生平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2
第6版()
专栏:

斯特朗、史沫特莱、斯诺生平简介
今年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和埃德加·斯诺诞生一百、九十三、八十周年。这三位美国友人热爱中国,一贯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从二十年代起,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以同情、支持、宣传中国人民的事业为己任,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宝贵贡献。为缅怀三位老朋友的光荣业绩,发扬他们的崇高精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将于11月23日举行斯特朗、史沫特莱、斯诺诞辰纪念大会,下面是这三位朋友生平的简介: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1885年11月24日,斯特朗诞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费伦德城,190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她早年投身于进步的社会活动,积极反对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至1920年任美国西雅图工会刊物《工会纪事报》编辑,曾参加著名的西雅图工人大罢工。
1925年斯特朗首次访华,报道并支持省港大罢工。1927年,她第二次来到中国,访问了上海、武汉、湖南和西北地区,报道了湖南农民运动和四·一二大屠杀的真象。抗日战争时期,斯特朗又两次访华,热情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英勇抗战的壮丽史实。1946年,她第五次来到中国,访问了延安和其它解放区,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她,发表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历史性谈话。她一生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三十多部书,其中《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我改变世事》、《人类的五分之一》、《中国的黎明》、《中国人征服中国》、《斯大林时代》等书,都有国际影响。
1958年,斯特朗在七十二岁的时候来中国定居。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她以极大的热情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1970年3月29日,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北京逝世。1946年,斯特朗和刘少奇同志在延安窑洞前合影。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1892年2月23日,史沫特莱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南部的一个矿工之家。她从小家境困难,做过工、务过农,学业时断时续。
1928年底,她以德国《法兰克福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取道香港返回美国,十二年间,访问了我国广大地区,接触过各阶层人士。抗日战争时期,她又作为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志愿工作人员,随八路军、新四军出没在各大战区的最前线,活跃在敌后游击区。作为记者和作家,史沫特莱的报道和著作忠实地反映现实。除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外,她的著作大都与中国有关,《中国红军在前进》是世界第一部介绍中华苏维埃的著作,《中国的战歌》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佳战地报告文学著作之一,朱德传《伟大的道路》具有经典性价值,而《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在反击》都真切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斗争,力量与希望所在。
1950年5月6日,正当史沫特莱前往她久所盼望的新中国途中,不幸在伦敦病逝。临终时,她在遗嘱中希望在她的葬礼中奏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并把遗骨葬在中国。1951年5月7日,史沫特莱的骨灰隆重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38年,史沫特莱在延安采访毛泽东和朱德同志。
埃德加·斯诺
1905年7月19日,埃德加·斯诺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诞生,曾就学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做过《堪萨斯城星报》的驻校记者。
1928年秋,斯诺来到中国,先后担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助理主编以及《芝加哥论坛报》、《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记者。他在远东地区作了广泛的旅行,报道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以及东南亚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他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报道并积极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6年夏,正当中国人民处在民族危亡、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的严重关头,斯诺冲破重重障碍,冒生命危险访问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以满腔热情写下了闻名中外的《西行漫记》一书,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十年代,他在美国受到麦卡锡分子的迫害,1959年被迫迁居瑞士。1960、1964、1970年,斯诺三次到我国访问,通过《大河彼岸》、《漫长的革命》等书,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的情况。他在重病以至垂危时刻,仍不忘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而工作。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诺在瑞士逝世。
(刘立群、江枫、黄可风)(附图片)
一九三八年,斯诺和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在武汉珞珈山合影。 (本栏照片均为中国三S研究会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