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武汉一条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2
第8版()
专栏:

武汉一条街
邹荻帆
在电视荧屏上,看到武汉城市体制改革报道,有“武汉一条街”。街上副食品丰富多彩,人群如潮。这是我家乡的城市啊,我在那儿上过中学、干过事、失过业,我想从荧屏上认清这究竟是哪一条街,因为我熟悉那些街道,正如少年熟读的《千家诗》一样,可以随意找到诗篇的页码。但是从荧屏上要分清哪一条街是很难的,它所显示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总是让人觉得离开了原型。
这次黄鹤楼重建举行笔会,得以有机会拜访阔别的江城,于是悬念又撞入心头,我想见到荧屏上的那“一条街”。
我问武汉的朋友,他们说“一条街”并不特指哪一条街,也可能荧屏上显影的某一条街,只是典型的一例。
我想还是自己到街头去看看。
第一次上街是全体与会成员由作协同志陪同,这就是所谓“参观市容”。说不尽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黄鹤飞去,百年重归;江边防洪工程外的江滩成为大片游乐公园;车如流水人如潮……后来引我们到了武汉最繁华的一条街——江汉路,被称为汉口的王府井大街。
这条街上各种百货大楼、大书店、大餐厅林立。但荧屏上显影的并不是这条街。而当我踏上江汉路与中山大道交叉口上四通的天桥,站在上面仿佛英雄在阅兵台上时,蓦然间我的心血来潮:从天桥下去向西走几步,再向南转,不就是交通路吗?那儿有我曾租住过的危楼,我为什么不抢时间到那条街看看呢!
交通路在抗战结束前的几年期间,可以称之为惨淡经营的小小文化街。那时有联营书店、上海杂志公司、大刚报……一些文化单位在这条街上。我难忘那时荃麟、葛琴(以后是曾卓)为大刚报编辑文艺副刊《大江》,出面的是葛琴。在内战爆发前夕,新四军五师建立的中原解放区离汉口不远,反动派妄图摧毁解放区政权,武汉的形势实是黑云滚滚、雷鸣电闪。荃麟就在大刚报的小会议室常常约集文化界朋友分析局势,组织评论和诗文进行揭露。而在隔壁不到几家是汉口文化特务张四翼的一个编辑部,他编的小报,当然极尽诽谤共产党、解放区之能事,解放后这个特务受到镇压。在这街上光明与黑暗是这样交错着。
我更难忘在内战爆发之后,武汉陷入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一九四七年六月一日,反动派派遣特务半夜闯入武汉大学,发生了血腥的枪杀大学生事件,我曾于次日清晨到大学里去,看到墙壁上面的血痕与弹迹。而当我渡江回到汉口,也就是在交通路,发生了军警夜晚抄查暗藏军火的联营书店事件,逮捕了我认识的老朋友、联营书店的经理马仲扬。这又是一条曾是暗无天日的街啊!
当然,我也很难忘我住过的危楼,那是三层楼之后的一间小板房,我住进时不得不稍加修补,从三楼转到我那间小房是较陡的木梯,雨天时天井飘进的雨淋湿木梯,滑滑溜溜,我的妻子曾抱着才满月的孩子在那儿摔过一跤。而我也是在这小楼被解雇失业,加上白色恐怖的袭击,直到不得不告别江城,妻子带着婴儿到深山去教书,而我远走他乡。
现在的交通路,一切全变了。今天,书店、报社已在他处起了高楼。这完全是一条鲜鱼鲜肉街了。有这么多品种的鲜鱼活蹦乱跳,我还是生平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鱼市。有五六斤重的大鳜鱼;还有如洗脸盆那样大的甲鱼,大小的鳝鱼都有,金色的鲤鱼闪着红鳃,著名的银色武昌鱼有大到三斤一条的。最多的是鲫鱼。还有回鱼,也称肥鱼,据说只在宜昌一带才有,因这种鱼从三峡游回,特别鲜嫩,比鳜鱼、武昌鱼还珍贵,列为筵席上的珍品。此外还有最普通的黑鱼、黄角鱼、泥鳅、小虾、杂鱼……鱼是离不开水的,都用大水盆养着,摆在摊上的也少不了时时洒水,因而这条街经常是湿漉漉的,我自己也似乎游泳在家乡的小河,各类游鱼正游过我身边。
这都不是国营的,而是个体或集体的。我问了问鱼价,比北京稍低一些。后来我听市委第一书记说:“这些‘一条街’的物价也不比其他地方特别低,但彼此竞赛,所以价格倒稳定,保证供应,还保质保量。”
又一次是朋友老杜约我逛夜市,到了扬子街,这是有名的夜市,是服装一条街。一进街口是卖各种小吃的摊子。而更多的是卖各种衣服的摊子,有国内和香港最流行的时装,也有老式的干部服、带布纽扣的对襟褂。街上拥挤不堪。我只匆忙走过扬子街,江汉路的天桥就在眼前,友人特意引我站在天桥上看江汉路满街的各色霓虹灯,在这点上却赛过了王府井,使我觉得用“火树银花”形容已不够,而是一座座珊瑚树上百花开的不夜城。但我仍想着我住过的交通路。到了那儿,才知交通路没有夜市。
第三次是莎蕻引我们几人去逛汉正街,这是汉水滨的一条街,足有四里长,武汉天气已到了走几步就汗流满面的程度。我们次日即将离去,总想带点土特产回京。而我还真想再看一眼交通路,寻觅旧居。老莎了解了各人要求之后,决定只逛汉正街东半截,而后去交通路。
汉正街无疑也是武汉一条街,街两旁全是货摊,主要是个体户,也有集体的,而开店营业的则是公营的,货摊摆得一个连一个,各种日用小百货都有,连同绣成猫形的儿童帽,别出心裁的“奚秀兰发夹”,手编网兜衬衫,机织的各种腈纶衣……这是一条老街,不准通行汽车,而运货的手推车络绎不绝,人们肩摩踵击,真挤得我们够呛!商业交易兴隆情况可想而知。这算是一条独具个性的小百货街,从外省、外县来的商旅没有不到这条街来的。
老莎这次引着我们从江汉路进入了后花楼,我马上领悟到进这条街走上几步路北拐就是交通路。而一进后花楼街口,我一眼望去都是蔬菜摊,仿佛走在一条蔬菜传送带上。南方春夏之交,蔬菜已进入旺季,毛竹笋如同大黄猫般肥胖可爱,小黄瓜娇嫩如同碧玉,蒜苗披着绿色发丝,菠菜真如鹦哥红嘴绿羽,南方的苋菜如变叶木花般美丽,莴苣使我想起戴望舒神往家乡的诗句……我的朋友们忍不住要买几斤带壳的豌豆,那是北方还不到时的鲜货,那是一首童话诗:胖胖的一排小孩躺在绿丝绒的摇篮里;而我买了两条带有家乡湖泥的藕,是取其离开家乡而藕断丝连的意思……这是长达二里的蔬菜一条街。这条街与交通路垂直相交。待到了解蔬菜价格和供销情况之后,时间已经较晚了,匆忙间又走过交通路,我已无法分清哪一家大门是我曾居住过的处所。我非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圣者,却是一个三过旧街而未能摸清门户的还乡旅人。
交通路一条街对我来说有过辛酸往事,令我难忘!我相信所有的那些兴起的武汉一条街,对于那儿的人们,以及曾经居住过的人们,都会有许多难忘的往事!
为此,我要祝福所有的武汉“一条街”更繁荣、更昌盛、更幸福!流着辛酸的泪与流着欣喜而激动的泪,原来都是那样的来自一个心窍,一双瞳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