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诗乡画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2
第8版()
专栏:

诗乡画境
凤章
江苏海门县三星乡,二十六个村,几乎村村都成了独具丰采的专业村。象色彩之于画,象音韵之于诗。有桃花村,那是一座座桃园组成的村子,种桃是家家户户主要的副业;有绿竹村,村里人家大都被一丛丛翠竹所怀抱;有葡萄村,全村一半以上人口从事种葡萄专业;还有以绣花为主的绣花村,以编织童衣童帽童鞋为主的编织村,以做小巧玲珑的工艺美术品“猫盆”为主的猫盆村,以制作沙发弹簧为主的弹簧村。有趣的是,有个村家家户户发黄豆芽出卖,被称为豆芽村……真是五彩缤纷,绚丽斑斓。
从乡政府骑车出发,我便进入诗画境界。
三月天,江海平原上的田野,早已绿得发翠。蓦然,远处铺展着一片又一片红艳艳的树林,好象燃烧的彩霞从天空挂落下来,美极了。
“前面就是桃花村。你看,桃花盛开了。”乡党委的老秦同志兴冲冲说。
真不愧名为桃花村!村前是桃园,村后是桃园;傍着小河的是桃园,迎立在路边的是桃园;而那些单株桃树,则家前屋后、路口桥堍,处处有,满眼见,全村包裹在桃花坞里。
“种桃是我们村的传统副业。我们种田也种桃。有个时期闹‘极左’,要把我们桃园当资本主义‘尾巴’割了,我们硬是不理睬,才把桃园保下来。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全村成爿桃园已发展到一百四十多亩,现承包到每个人身上,一人有四棵到五棵桃树。至于原来每家自己栽的桃树,还不算在内。”村长说。
“这里有些什么品种?”
“有甜桃、红桃、水蜜桃、大蟠桃、小蟠桃;果大、汁甜的有玉露、龙华蟠桃等。一棵桃树产一百多斤桃,一亩田六十棵,产桃达六七千斤。”
我看桃花开得这样浓艳,心想今年一定是大年了。村长却告诉我,由于管理得好,现下桃树已无大年小年之分,看样子今年又是大丰收。
“现在看桃花,过些时欢迎你来吃桃。夏至来,你就可以吃到红桃了。七月份来,可吃水蜜桃;收小麦的时候,可以吃到蟠桃——我们这里叫小麦蟠桃,小麦熟了,它也熟了。说句夸张一点的话,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蟠桃,也不会超过我们多少的,你来尝尝就知道了。”
离桃花村不远,便是葡萄村。
葡萄村有位种葡萄的专业户叫熊其仁,被人称为葡萄状元。老秦说,这个村原名新镇村,熊其仁是这个村的党支书。四年前,他看到本村吴裕民家种葡萄发了家,感到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便也种起葡萄来。他利用屋前的溪沿和路边,种了八十棵葡萄,不料经验不足,遇到病虫害,葡萄歉收,蚀了本。可他并不灰心,第二年再种,起早带晚钻研,摸索经验,掌握了葡萄的扦插、管理、防治病虫害的技术。1983年,他家种的六百棵葡萄,获纯利达四千五百多元;1984年,又扩大种植,获纯利二万四千元。“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他向村里人推广种葡萄的经验。现在,全村二百五十七户人家,有一百八十多户种了葡萄。新镇村的名字,也被人改叫葡萄村了。
我们来到这位葡萄状元的家。熊其仁正忙着扦插。堂屋、房间里到处是土。他告诉我们,这是营养土,是育苗用的。今年他培育了好几个优良品种。
桌上几只密封的玻璃瓶里,浸泡着一大串葡萄标本。那葡萄,紫得晶莹闪亮,颗颗都有鸽蛋那么大,饱满而丰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葡萄。熊其仁说,这就是去年他家生产的葡萄,品种名叫“巨峰”,它的特点,果大,味甜。去年正是靠这个品种他才获得了大利。
我以为这是葡萄品种中最好的了,然而不。熊其仁说:“比‘巨峰’还要优良的品种多哩。‘红富士’、‘黑奥林’,在抗病虫害上,就比‘巨峰’好,果实又鲜美。我在去年已把它们嫁接成功了,今年就要繁殖。种葡萄竞争很厉害,要不断搞出新品种来才行。”接着他又报出几个优良品种的名字:“西姆拉德”、“红伊豆”、“白香蕉”等等,他要把他的葡萄园办成推广优良品种的葡萄园。
桌上有一摞杂志。关于园艺的,关于葡萄种植的,关于栽培的,关于土壤的,关于花卉的,有十多种,全是专业性的,哦,一是实践,一是自学,使他成了种葡萄状元。
离开熊其仁的家,在村里转了一圈,到处看到一排排水泥柱搭成的葡萄架,一座座绿的葡萄园。如在葡萄成熟的季节来到这里,我想,我也许会醉倒在这葡萄村里的……
这又是什么村?哦,绣花村。这里,只要有姑娘媳妇的人家,都有一两架能绣花的缝纫机。在明亮的窗前,在绿幽幽的柳荫下,在盛开着浓艳艳红花的桃树旁,青年女子们静悄悄埋头绣花,随着哒哒哒的机声,她们的手下出现了花、鸟、虫、鱼、蜂、蝶,出现了“鸳鸯戏水”、“凤穿牡丹”,出现了“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
她们绣的是枕套、头巾、网兜以及妇女用的各种装饰品。绣好,捆上一大包,由男人背到外地出卖。近的销在本县,远的销到湖南、四川、新疆、内蒙古等地,很受欢迎。村上有几户姑娘多的人家,因绣花成了万元户。
我为姑娘的巧手钦佩不已。可是,当我到紧邻的编织村的时候,这种钦佩之感就更浓了。
和绣花村一样,这里搞编织的,也都是年轻女子。她们的工具极其简单,不用机器,只用两根四、五寸长的小钩针,全凭两只巧妙、灵活的手,编织出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美丽诱人的童帽、童鞋、童衣来。在村里编织的妇女处处可见。她们坐着编,站着编,说着笑着编。你听到哪里有青年女子叽叽呱呱、嘻嘻哈哈的说笑声,必定有一群妇女在编织。她们的手指灵巧极了,象有魔法似的,一会儿,一只小鞋子出来了;一会儿,童帽上出现了一朵活鲜鲜的小花。她们的技巧纯熟。编童鞋,快的,一人每天可编织二十多双;童帽一人每天可编织七八顶。
老秦说,绣花村、编织村的妇女,因田地承包以后,劳力解放了出来,便搞起绣花和编织来了。每年这两项收入,大大超过这两个村的农田收入。
我们走进另一个村子,很少见到房子,映入眼帘的是一丛丛绿。原来大多人家都围裹在绿竹园里。这里是绿竹村。
这里的竹,不象武夷山大竹岚的竹那么高,也不象宜兴太华山的竹那么壮,而是修长苗条的细竹。最粗的也不过象茶杯口那么大的周径。然而,却是编做竹器的好材料。
村里每家都有几把做篦匠的竹刀,每家都会编竹器。这里是先有种竹传统,后才有众多篦匠,还是先有众多篦匠,后有栽竹的传统?人们已搞不清了,反正全村人有篦匠手艺,地有绿竹,就地取材,生产竹器则成了种田以外的一大副业。他们做的筛子精细,做的箩筐结实,做的匾子、淘箩、篮子,美观耐用。绿竹村的竹子在附近一带乡镇是很有名的。
炊烟袅袅,夕阳如血。多美的三星乡呵!你真是一幅美妙精致的乡村风情画,一首韵味很浓的抒情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