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坚持综合治理 促进粮林发展 张掖市六年改造十万亩盐碱地,今年增产粮食四百万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3
第2版()
专栏:

坚持综合治理 促进粮林发展
张掖市六年改造十万亩盐碱地,今年增产粮食四百万斤
本报讯 甘肃省张掖市坚持不懈抓低产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979年以来,共修建一百九十条排水渠,总长一万二千多公里,排水控制面积超过十万亩。大片盐碱地的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促进了粮食增产。今年,虽然播种面积比去年减少了三万多亩,但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四百多万斤。
张掖市的大满、盈科、乌江、西干四个灌区的十二个乡有盐碱地十九万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这些地“春夏水汪汪,冬季白茫茫”,肥力低、地下水位高,粮食单产比一般耕地低三分之一以上。1979年,张掖市抽调人员,组织勘测设计队伍,进行勘测,制订规划。一年后,便按照规划,先开展盐碱土综合治理的试点工作,为大规模治盐碱摸索经验,培训农民技术人员,然后逐步推广。
由于盐碱区地下水位高、流沙多、地基松软承载力小,排水渠易倒塌、滑坡、淤积,建筑物易冻胀、裂缝。根据这些特点,在治理中,他们注意发挥生物措施的重要作用,边修排水渠,边在渠沿上栽植白榆、沙枣、红柳、白杨等树木固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盐碱地上,他们推广种植枸杞、草木樨、紫花苜蓿、碱毛等耐盐碱作物,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促进土壤结构改变。经过几年努力,第一期排阴治碱工程进展顺利,除修建总长一万二千五百多公里的排水渠外,还打井四十眼、铺设暗管近二十条。共投资二百七十多万元。
对盐碱地的治理,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了好条件。三闸乡瓦窑村粮食总产长期徘徊在一百六十万斤左右,平均亩产五百七十斤。排水治盐碱以后,情况有了变化。去年,粮食总产达到二百一十一万斤,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三斤,比排水治碱前增加了二百五十斤。综合治理盐碱地,不仅促进了粮食生产,而且促进了林业发展。 (刘秀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