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清华大学核能所科技人员为开发金川镍矿作贡献 深入现场搞科研 共产党员作表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4
第3版()
专栏:

清华大学核能所科技人员为开发金川镍矿作贡献
深入现场搞科研 共产党员作表率
本报讯 记者蒋涵箴报道:清华大学核能所的科技人员为开发我国金川镍矿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长期被认为是贫镍国家,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产镍极少,只得花昂贵的外汇进口不锈钢。自从1958年甘肃金川镍矿发现以来,镍产量逐年提高,但仍赶不上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开发金川的科研任务,被列为国家“六五”计划中三十八项攻关项目的重点之一,清华大学承担了这一项目的镍钴湿法精炼部分的研究任务。
镍和钴在天然矿石中是一对伴生元素,开采镍,必须对镍、钴进行分离和净化。金川有色金属公司过去采用沉淀法分离镍和钴,这种办法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清华大学提出用溶剂萃取法分离镍、钴,这是一项国际上近十几年来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过去,学校的科研单位一般只作小规模的前期探索实验,而金川任务的研究过程中要做半工业规模的试验,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工程试验项目,实验要到现场去做。清华大学核能所派到现场去工作的十几名同志大都是共产党员。金川地处河西走廊,生活条件差,科研人员离开北京在戈壁滩上工作毫无怨言。公锡泰、包福毅是试验的负责人,身体都不好,却长期在金川第一线工作。有的夫妻俩争着轮流上金川。
金川现场搞萃取的实验车间设在一间破旧的厂房里,工人无操作经验,设备、管线安装要根据现场情况来定,图纸一改再改。有的同志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将这套试验系统建立起来。清华大学核能所的同志没有气馁,没有等待,在当地同志的帮助下,在炎热的夏季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在杂乱、破旧的厂房里将这套系统安装起来了。实验运行阶段,正值数九隆冬,又遇到甘肃近三十多年来的最低温,萃取剂性能急剧变差,加上车间的辅助设备和管线都已陈旧不堪,不断发生跑冒滴漏的现象,困难、矛盾一个个地出现。核能所的同志认为出现这些情况是呆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所遇不到的,正是“真刀真枪”干的时刻。他们每天只睡四个多小时,十几米高的车间上上下下跑动,改装萃取柱,检修辅助设备,冷静地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在那里,他们既是技术上的负责人,又是钳工、焊工,甚至还当壮工,赢得了金川公司上下一致的好评。金川的老工人说:“清华大学的老师是多面手,他们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动手能力,我们很欢迎他们。”
有人曾问:“你们在金川这样拚命工作是不是有高额的奖金?”核能所十一室(该室是负责金川工程的)党支部对此回答说:“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加速四化建设。共产党员在改革中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根本的就是要全心全意地投身到四化建设中,全力以赴地完成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科研任务,提倡那种不讲价钱、全心全意拚命干好工作的精神,我们在金川工作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