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清秋时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4
第7版()
专栏:

清秋时节
翟向东
我们到土耳恰访问的第二天,早八时就乘车从市中心住地出发,穿过宽阔的大街,奔向多瑙河港,去游览有名的多瑙河三角洲。
我早已知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发源西德,流经奥、捷、匈、南、罗、保、苏联,全长达两千八百五十公里。这次率人民日报代表团访罗,知道了它在罗马尼亚境内就有一千多公里,到土耳恰分成三条支流,注入黑海。几天来,从飞机上远远望见了它的身影,也已乘火车从它身上穿过,如今要乘船去游览了,自然有说不出的欢愉。
走上码头,只见河水自西南流来,河面展宽。对岸遍是林木,碧绿无涯;这岸西南方向群楼矗立,如耸起的山峦。靠东岸船只云集,有停有驶。这时,刚升起的太阳照耀河面,波光闪闪,整个河湾显得十分壮观。
我们登上游艇,很快出发北航了。
“实在感谢老天,给安排了这么个晴日!”我说。
“不,昨天我就通知他,说你们要来了!”德拉戈什这话,引得大家好笑。他接着说:“秋季是罗马尼亚最好的季节,今天天气确实好哩!”
德拉戈什是罗共中央机关报《火花报》的第一副总编辑,著名的诗人,身材不高,脸稍瘦长,鼻尖突出下垂,两眼深邃放光,说话饶有风趣。他两次访问中国,写诗多首,抒发在中国的感受。这次,是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专陪我们到沿海访问的。
游艇疾速前进,我们都站立舱外,领略着这三角洲的秋色。两岸许多处堆放着巨大石块,护卫着长堤,更有一棵又一棵古柳,裸露着树根,象排列成行的勇士,一次次迎战船只过后涌来的波涛。河滩上有许多野鸭、塘鹅,船来船去,全然不惊。
听介绍说,多瑙河三角洲总面积近五十万公顷,在罗马尼亚境内就有四十四万公顷,水陆面积各占一半,芦苇森林一望无际,是世界最大的产苇区。密如蛛网的河道中,生活着四十多种鱼,中国的草鱼、鲢鱼都已在这里繁衍。还有天鹅、鹭鸶等三百多种鸟类和水獭、水貂等。多瑙河上、中游冲下的大量泥沙,逐年在这里沉积,每年使陆地推向黑海四十平方米左右。两千六百年前,土耳恰还只是多瑙河入海处的一个小镇,如今离海岸已有七十多公里了。
游艇转驶东北,舱外有些凉意,德拉戈什要我们进舱。舱内虽有沙发可坐,隔窗也可外望,大家仍不愿进去。于是他打开带来的李子酒,斟给每人一杯。我手持酒杯,回想所到之处都以李子酒或葡萄酒欢迎我们,洋溢着深厚的中罗情谊,于是哼出了以下诗句:
多瑙河上正清秋,
情谊一船笑语稠。
两岸风光看不尽,
兴怀宛似水东流。
我几次夸赞多瑙河的秀丽,老班听后深情地向我说:“我就生在多瑙河岸,河水象甜美的乳浆,哺育我成长。多瑙河是我的母亲。”
老班名班乃特斯库,五十多岁,五十年代留学中国,中国名字叫班乃德,现任罗马尼亚画报编辑,全程陪我们做翻译。我尊称他老班,他欣然同意,就这样叫起来了。
他热爱多瑙河的感情,使我想起头一天访问隆卡维查乡的情况。这个乡在土耳恰西南,紧靠多瑙河。据说象多布鲁查地区许多乡一样,早年尽是荒滩和丘陵,是全国最穷的地方。人们常年住在山坡上的洞穴里,大风吹得“种上粮食出石块”。解放以后,这里最早实现了合作化,接着植树造林,改良土壤,栽种葡萄,发展牧业、渔业,才告别苦难,富裕起来。我们驱车奔驰在起伏的丘陵,见葡萄园满山遍野,葡萄已摘,仍然一片碧绿。沿河滩地上,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真是美景如画,我们如入画中。
乡长和当地一个农业社主任,满怀自豪,介绍说,这乡有八千居民,三个农业社,农业、畜牧业都很兴旺。有学校、幼儿园各三所,还有商店、面包厂、诊疗所、文化馆等,社员生活丰富多采。这个农业社有一千二百社员,三千二百公顷土地,种植玉米、小麦、葡萄、蔬菜,养有许多牛羊猪鸡鱼,同时经营有苇编、砖瓦、修理等业,年总产值达四千二百万列伊,社员每月平均收入相当二千列伊,有的达到三千列伊。他们的谈话,充溢着对多瑙河的热爱,流露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走进几户社员家,他们宽敞的院落中都种有蔬菜,有盛开的各色鲜花。那几天,都从电视上看到中国欢迎齐奥塞斯库的热烈场面,对我们分外亲切。有一位老妇,见乡长进家就攀谈起来,当听说中国客人来了时,一边埋怨乡长为什么不早说,一边急忙欢迎我们进家。有一户的男主人已退休,亲热地领我们看他的新居和菜园,女主人忙去采摘了一束鲜花,送到我们手中,同时讲了美好祝愿的话。在另一户,母女二人听说中国客人来了,立即停下手中的活计,拿出自酿的葡萄酒热情款待。我抱起她们俊美的女娃,亲吻她绯红的脸颊。她们见给拍了照,都笑着嘱咐:“可要把照片寄一张来,永久作个纪念。”这短暂的聚会,深印我脑海,真挚的情谊令人永远难忘。
一艘巨轮从上游驶来,掀起的波涛摇动我们的游艇,打断了我的思路。游艇继续向前,天鹅宾馆在望。这里距土耳恰已有三十公里了,我以为就要上岸,然而游艇却驶进一条狭窄的河道。两艘满载芦苇的大船迎面而来,带起的波涛涌向两侧的芦苇丛,芦苇起伏不止,沙沙作响。我不知这是驶向何处,直到进入一个幽静的湖泊靠岸,才知是要在这里垂钓。
德拉戈什、班乃德和我们先后上岸,我以为德拉戈什钓鱼是能手,可是他一连换了三个地方,都不见鱼儿上钩,就又回到艇上。我在岸上同样钓不到,也回艇上,手持钓竿,耐心等待。约一小时,只见那红红的浮子随水漂流,鱼儿游来游去,全不理睬鱼饵。有同志猜想大概是鱼儿不饥,德拉戈什却说:“这里的鱼,今天都太缺乏上钩的勇气!”
这湖面并不大,四面芦苇,除了偶尔有野鸭鸣叫,再没有其他声音。阳光把岸柳的影子和我垂钓的影子射入湖中。我长久凝望着自己的身影,感到似入梦境。这时,德拉戈什意外地钓上一条小鱼,把目光投向我,我忽然想起他送我们的新诗集中的《花园里的梦境》,那是他在中国写的,虽只短短几句,却蕴藏无限深情。那几句是:
在花园里,你步入深沉的梦境,
你心中充满了甜美和宁静。
圆圆的月儿象花一样,
在平平的湖面上闪动。
花园里的梦境是这么美,
但更美的是眼里闪亮的友情。
它冉冉升起,照耀内心,
用那火焰般的深情。
下午一时多,我们到天鹅宾馆进餐。据说夏季这里游人特别多,如今仍有不少人来。餐厅相当宽敞,墙上缀有芦苇,壁画也是芦苇天鹅,突出了三角洲的特点。客房全是小木屋,整齐地排列在草坪上。草坪北端,有一瞭望台赫然屹立,约四十余米。我兴冲冲地拾级而上,直登最高层。
秋高气爽,丽日当空,我凭栏俯视,多瑙河经此滔滔东流,船只来往不绝,长街延展东岸,树木掩映房舍;极目远眺,河道纵横交错,芦苇无边无际,真是气象博大,美不胜收。访罗十多天,留给我的印象是,这里有着充满生机的国土,满怀自豪和希望的人民,也有着蓬勃发展的事业,丰富多采的生活。这些此时此刻在脑海一起翻涌起来,同时,我脑海中更闪现着中罗人民的厚谊深情,不禁呼出:中罗友谊将象多瑙河,也象中国的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奔腾不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