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无功和有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5
第1版()
专栏:每周论坛

无功和有过
陶文实
“我没犯什么错误,年龄也没超过,为什么让我下来?”一些在调整领导班子时被撤下来的同志常常这样问。好象只要没犯错误,撤换就毫无道理。
实际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犯过错误的同志,也不能、也不会统统撤下来。只要不是拒不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或犯有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这类性质的错误,而是由于缺乏经验,或者一时考虑不周,工作中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事后又勇于承担责任,汲取教训,更努力地开展工作,对这样的同志,一般是放手使用,不会轻易撤换的。
有错误的不一定就要撤换;没错误的有的却要撤下来,这是什么道理?这就牵涉到我们对干部功过是非的评价标准。多年来,我们似乎形成了一种规矩:无过即功。影响所及,“干事的不如不干的”,许多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思进取,但求保身。在改革中,是应该改变这种观念的时候了。锐意进取,大胆开拓,即使有某些失误,也比优柔寡断、明哲保身可取得多。前者虽有小错,更有大功,功大于过;后者看起来无大错,但尸位素餐,实际上拖了改革的后腿,压抑了群众“四化”的积极性。两相对照,谁是谁非,不是很清楚吗?
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领导就是服务。“服务”的“质量”如何,就是看一个领导者在改革中如何带领广大群众向“四化”进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名领导者,洁身自好、两袖清风,个人的行为作风不犯错误是远远不够的。你不多占住房,好,但不一定就能有效地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你不滥发奖金,好,但不一定就能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的福利问题;你不结党营私,好,但不一定就能证明你能按照“四化”标准选任干部。不作那些不好的、非法的事,对一名党员来说,那是党性的起码要求,对一名领导者来说,那更是起码的觉悟了。党对领导者的要求远远不止这些。我们需要一大批有创见、有开拓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在任重道远的改革大业中,带领广大群众建功立业,而不允许那些以保证个人“不犯错误”为前提,在工作上无所建树的人长期呆在领导岗位上。这样的人,工作上畏首畏尾,束手束脚,别人早已大步前行了,他却闭目塞听,埋怨别人走得太快,这必然延误其职权范围内改革的进程,是远远超出个人行为品德得失的大错误。把类似的这样的领导者撤下来,实在用不着多作解释,一句话就够了:同志,你不称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