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再遇连年大旱怎么办?——宁夏山区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5
第2版()
专栏:通讯

再遇连年大旱怎么办?
——宁夏山区纪行
本报记者 许仲英
穷困的山区有了变化
前不久,记者去了一趟宁夏山区。
宁夏山区包括固原和银南地区的西吉、隆德、海原、固原、泾源、彭阳、同心、盐池八县及中宁、灵武、吴忠、中卫几个县的一部分,是我国有名的干旱贫困地区“三西”之一。
我们爬山越岭,钻沟出川,见那荒漠的丘陵和山峦之间,有许多山头坡地披上了绿装;“反坡带子田”和退耕还草的坡地上,紫花苜蓿、沙打旺、红豆草蓬蓬勃勃;经过治理的流域,大沟里树木成林,小沟里修起许多坝地和台田。
走村串户,田间路边,我们同农民交谈。海原县东川村近几年变化较大,农民丁德祥,1982年还是个困难户,如今成了富裕户。他家承包治理附近的山坡,种杨树一万棵,榆树八千棵,杏树三百棵,草苜蓿二十五亩,柠条一百七十亩;养了三头牛,一头骡,一头驴。不说别的,只那些树,过几年成材后,收入就可观了。东川村共有十九户农民,承包了一千一百六十亩坡地,还在沟里打了三十多条拦泥坝,造坝地三百亩,1984年人均生产粮食过了千斤。
在党中央确定的西北山区种树种草发展畜牧方针的指导下,1983年以来,宁夏山区种树种草四百多万亩,等于建国后前三十年种树种草面积的三倍。同时,还为90%以上的农户改建了节柴灶,使山区农民每年节省十亿斤柴草,少挖少铲草皮五千多万亩。近几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发挥了优越性,加上雨量较多,种树长树,种草长草,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三年间,人均收入由三十六元提高到一百零六元,大多数人有了饭吃,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好形势。
害怕干旱的根本原因
从宁夏山区的历史情况看,干旱是经常的,连年大旱也是多发的。一些同志看到眼前的好形势,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明后年再遇连年大旱会怎样呢?
在银川的时候,听有的同志说,现在山区人均收入已达百元以上,温饱问题解决了,再遇大旱,即使粮食绝收,拿一百元买口粮也够的。到下面看了,感到这个看法靠不住。实际情况是,多数农民最近两年,在生产和生活上有了些基础,如果遇到为期一年的大旱,有半数人可以靠积蓄的家底,再加些抗旱措施能顶过去;如果遇到连续两年大旱,人们的家底就空了;如果遇到持续三年的大旱,相当多的一些地方就会人无粮,畜无草,如果不及时救济,人们可能再去挖草根、铲草皮,破坏这几年治山的成果。
为什么人均收入百元了,还那样怕旱?问题出在人们的收入构成上面。
例如这几年种树种草最多的西吉县,1984年人均收入一百一十元,实际构成:以粮为主的种植业占80%;畜牧业占10%;副业及其他占10%。种植业是最怕旱的;小旱减收,大旱甚至不收。这样的收入构成,一旦遇到连年大旱,人们赖以做经济支柱的种植业垮了,剩下的一点收入,买平价口粮也不够,就会一下子跌进困难户的行列里去。
宁夏山区,是不适于发展以粮为主的种植业的,尤其中北部的一些县,年雨量仅有一百至三百多毫米。虽然人们对自然界有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们在干旱的山谷中修了台田和坝地,种植
的粮食也收到了相当的效益。然而多年来宁夏山区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从主观愿望出发,建设以种植业为主体的生产结构,在遇到干旱威胁的时候,就暴露出根基脆弱的问题,这是宁夏山区害怕干旱的一个根本原因。解决这类地区怕旱问题,就要改革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建立和发展不怕干旱冲击的多种经营的山区经济,以便在干旱频繁的自然条件下,不断地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改变生产条件和“保险系数”两手抓
在改革生产结构问题上,这几年区党委抓改变生产条件,曾在山区大力提倡和组织农民种树种草发展畜牧。抗旱性能好的树草,生长两三年后遇大旱能保得住;有树就有收入,有草就能养住牲畜,种树种草,恢复生态平衡,发展畜牧业。实践证明,台田、坝地保墒深度大,一年当中只要下一场半场雨,种上耐旱的作物就不绝收;山区的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高,因为他们靠吃粮食过日子,在种树种草的同时,抓紧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多修台田和坝地。
有的同志提出一个设想:想法从不怕干旱的其他经营中谋取一百元左右的收入,大旱之年有了它,买一年的议价口粮就够了,不靠国家救济能过得去。他们把这一百元叫做干旱山区群众温饱的“保险系数”。
拿到这么个“保险系数”,并不是空想,有些地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个概念,但在实践中却做着。我们从同心县过火罗山,到了韦州乡就看到这种情形。
韦州,就是明清朝代贬谪官吏,发配罪犯,建国以后多年来“下雨就开荒,无雨就要粮,无法就逃荒”出了名的穷地方。这两年,灾害逼着韦州乡在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现在,韦州乡有各种专业户九百六十多个。其中养七十头羊以上的畜牧户五百四十六个,手工业户二百三十个,个体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和修理业户一百八十四个。此外,还办了二十三个小煤窑,三个建筑工程队,四个砖瓦厂,一个石料厂。今年人均有粮四百多斤,收入一百五十元。人们的收入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几年前种植业占80%以上,今年畜牧、工商、运输、服务业等多种经营,上升为70%(人均合一百零五元)。
这几年韦州乡,在适宜种粮的地方,就支持群众搞好粮食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适宜种粮的地方,就提倡种树种草发展畜牧,同时组织群众发展工、商、运输、建筑、服务、采掘业,搞多种经营。因为开拓出新的生产力,建立了新的经济支柱,即使遇到大旱之年,群众也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了。
看来,提出一个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引导群众拿到这个“保险系数”,既是脚踏实地的加快解决大旱时人们的温饱问题,又是切切实实地调整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开拓新的生产力的好办法。
那些还未彻底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干旱山区,很可以提出一个适当的目标,引导群众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多种途径,广开财源,先拿到个“保险系数”,突破“温饱关”,使自己地区的经济,以及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来一个转折,改变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或者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的被动状态,然后继续沿着多种经营的广阔大道,不断开拓生产力,不断扩大再生产,一步步走向富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