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迈向二○○○年的总体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5
第5版()
专栏:

迈向二○○○年的总体战略
《二○○○年的中国》总报告研究小组
按照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提议,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现为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国家计委、经委、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一百多个单位的四百多位专家进行了“二○○○年的中国”的研究。从1983年起,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已完成了二○○○年中国的人口与就业、经济、人民消费、科学技术、教育、自然资源、能源、环境、农业、交通运输、国际环境以及二○○○年中国的总体定量分析等十二个分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年的中国》总报告。现将《迈向二○○○年的总体战略》摘要发表。
 ——编者
2000年中国的图象是美好的,奔向2000年
的困难是严峻的。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必须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指针,高瞻远瞩地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总体战略。
认清国情(国内情况和所处国际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域辽阔,但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少;地下资源西富东贫,智力资源西贫东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特别是基础设施不足,能源紧张,资金短缺;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但还需要继续完善;多年来形成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和经济的封闭性仍有巨大惯性,需要锐意的改革;对外开放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利用外国资金、技术和市场,但也会受到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限制、阻挠以及腐朽思想的侵蚀。十年动乱的苦难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新的觉醒,党的领导得到改善并进一步成熟,立志改革的中国人民正在实践中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战略
基于对目标和国情的认识,经过预测和比较,我们选择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案。其主要精神是把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人民实惠三者有机地协调起来;其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点既是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又是研究的归宿。
严格控制人口
为确保实现小康生活水平,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政策。要做到在本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十二亿左右。同时,实行政府安排就业与劳动者自己创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建立起城乡一体、灵活开放的劳动就业体制,以便能在十五年之中,安置大约二点五亿的人口就业。
确定小康水平的消费结构
我国消费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农产品消费比重相对下降,住房消费逐步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以住宅建设、衣着改善、耐用消费品增加、社会服务业发展,以及膳食质量的提高为特征的。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草场面积小,饲料生产、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我国的食品构成,不应追求发达国家的标准,而应根据我国膳食传统及营养学观点,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结构,否则粮食生产将不能支持粮食转化的需要。
促进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消费结构须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在各种产业普遍增长的同时,农业、一次能源比重相对下降,交通邮电、建材、建筑、机械、电子,特别是服务业比重相对上升。
调整农业结构,应以“贸工农”的发展方针为指导,加强商品粮的生产,加速农村的商品流通。由单一发展农作物向大农业方向演进,促进农、林、牧、副、渔和农、工、商、运的综合发展。
调整工业结构,要对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交通、通信、能源等产业予以足够的重视,为九十年代的经济腾飞奠定基础,并要加速微电子、光导通讯、新型材料等带头的新兴工业的发展,要重点支持具有出口竞争能力的制造业。
在协调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应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注意发展教育、信息、咨询、金融、社会保险、社会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
选择迎接挑战的技术结构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我们应有计划地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
在科研与技术引进方面,传统技术应与高技术并重。在相当的时期内,以发展传统技术为主,在高技术发展中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带头技术,以对传统产业与传统技术的改造为第一市场。改变传统技术的旧有形态,形成一大批高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复合体”。采用这种战略,要求在整个传统技术的发展中渗透高技术因素。
选择重视科学技术的战略
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看,最好的出路是提高科技水平,向科学技术要材料,要能源,要资金。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科学技术合理利用已有的材料,创造新型材料;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技术商品化。要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技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逐步形成一个支撑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
实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
世界经济的竞赛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赛。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首先抓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按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来合理配置专业。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立志改革、知识广博、一专多能的创造型人才。同时,要重视建立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发挥地区相对优势,促进共同富裕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当前,依经济发达的程度,已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梯度结构。我们应合理利用这种结构,发挥相对经济优势。对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政策。近期各地区要重视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组织地区间的专业化协作,使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在地域上实现最优的结合,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要重视不发达地区现代化产业结构的建设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共同富裕,逐步减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确立新的投资机制和管理办法
改变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是促进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合理演变的直接手段。我国的投资体制应当改革成为真正的以银行信贷为主,并逐步加大银行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作用。在目前价格体系尚未合理的情况下,利用财政贴息造成实际上的差别利率来引导投资方向。在建设重点项目的过程中采用投标制和承包制。要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在银行的监督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投资。实行更新改造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统一管理,以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为准则。建立项目投资的权威性咨询机构,协助对投资的宏观控制及微观指导工作。努力做到信贷项目的申请、评价、审批、实施的科学化、合理化、法制化。
继续开放与利用市场机制
现代化的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这包括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形成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建立以商品市场为主,以一定范围的技术、金融、劳务和智力等相配合的市场体系。对外必须实现最优的外贸结构和外贸体制,用国际市场价格进行评价,优先发展换汇率高的产业,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改变出口结构,提高竞争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完善关税、补贴、汇率、许可证等经济杠杆的控制工作,做好引进外资的工作。外贸战略要继续实现从调剂余缺到进口替代,再到出口导向的转变。
立足于经济体制改革
上述各项设想都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坚持公有制为主,发展各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拟定配套的政策体系
实现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一套比较科学、相互协调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政策是国家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控制和调节的手段,是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杠杆,是把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宽放活的枢纽。它应有最大的覆盖率,足以揽括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更需要一套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的政策。这里我们既需要战略性政策,又需要策略性政策;既需要解决宏观问题的政策,又需要解决微观问题的政策。从经济活动来看,驾驭生产、流通、消费、内贸、外贸等都需要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合理的层次,科学的内涵,清晰的外延。
我们的研究表明,只要我们沿着党中央确定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成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殷实、人民康乐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将向全世界展现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对我国来说,未来的十五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运行体制由旧模式转变为新模式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十五年,是花费巨大力气夺取巨大成就的十五年。
(执笔人:张磐、王慧炯、李伯溪、岳颂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