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研究的新进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5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研究的新进展
林则徐是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大举入侵我国的关键时刻,第一个奋起反抗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爱国者。在他诞生二百周年之际,中国史学会暨福建省社联于1985年10月13日至18日联合举办了纪念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一百六十多位国内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专家,汇聚在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乡,围绕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将会议提出的新观点及其讨论情况扼要介绍如下:
其一、鸦片战争前期统治阶级内部并不存在弛禁派。
传统观点认为:统治阶级上层存在着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与穆彰阿、琦善为首的弛禁派。围绕要不要严禁鸦片,两派进行了反复斗争。在讨论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在许乃济弛禁论遭到道光与廷臣的驳斥后,地主阶级内部并不存在弛禁派。因为,第一,当时鸦片泛滥成灾,社会动荡,白银外流,财政拮据,整个统治阶级都感到惶惶然。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道光帝屡颁明诏,各地督抚群起响应。禁烟效果虽有差异,但在主张禁烟这一点上并无分歧。第二,道光帝是清代出了名的节俭皇帝,屡有撙节开支之谕,对禁烟态度明朗。在乾纲独断的封建社会,臣子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军机大臣更不敢与皇帝旨意相对抗。第三,1838年对黄爵滋重治吸食者建议的争论性质,是如何禁烟,并非要不要禁烟,一方重“治”海口,一方严惩吸食,各有侧重,不宜把不同意黄爵滋的官员,说成弛禁派,穆彰阿和琦善不但有禁烟的言论,而且有禁烟的行动。第四,魏源、梁延?及道光帝等人,当时均谓“朝野上下,皆主严禁”,“无一人议及弛禁者。”可见当时并不存在这个派别。对此,亦有的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如果统治阶级认识完全一致,烟毒何至愈演愈烈?对于弛禁派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尽管口号上他们也喊禁烟,实际上对烟毒却采取放纵的态度。
其二、关于鸦片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对于战争的结局,一种意见认为,道光皇帝倘能始终坚持林则徐提出的正确方针,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抗英,中国未必不能取胜。因为英军劳师袭远,兵力物资的补给都十分困难。清朝的失败主要由于以道光为首的中央集团摇摆游移,忽战忽和。第二种意见认为,清军对英作战,实质上是封建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因此是注定要失败的,即使个别战役取得了胜利,但终归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第三种意见认为,如果清政府措置得当,坚持抗英路线,可以保持不败,至少不会失败的那样惨。
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侵略者凭藉武力在沿海倾销商品,搜购原料,使清朝丧失了原有的独立性;但还有另外一面,即促使了原有封建社会结构的解体。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开设,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日本当时与清朝所处的地位相同,它面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不是闭关自守,而是奋发维新,更张旧法,改变了落后挨打的处境。清朝拒绝改革,终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潭里不能自拔,丧失了赶上世界近代化的良机。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虽比封建主义进步,但是殖民主义者东来,目的是掠夺、奴役和牟取暴利,并非是传播资产阶级文明,不宜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估计过高。
其三、林则徐与洋务派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就“洋务”的狭义内涵来说,林则徐就是中国近代从事洋务的人物。尽管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林则徐尚未把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提上日程,甚至连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不曾提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洋务运动的肇始人。对于林则徐与奕?、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无继承关系的问题,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在“师夷长技”上,林与洋务派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师夷”的目的却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是为了制“夷”,后者却是为了向“夷”妥协。洋务派虽然也标榜以“求强求富”为中鹄的,但其基本出发点是“先安内而后攘外”。在洋务派代表人物中间,除左宗棠深受林则徐赏识外,其它诸人同林并无直接的思想渊源关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林则徐不是洋务派,洋务派也不是林则徐思想的继承人。因为林则徐思想包括许多方面,既包含对内力主改革,不因循守旧,也包含对外不畏强敌,反击侵略,同时又主张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等内容。林氏思想是一个整体,适应了时代的进步潮流。继承林则徐的是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不能因为洋务派中个别人,如左宗棠、刘铭传有某些抵抗侵略的行动就把洋务派说成林氏思想的继承人。尽管洋务派中的个别人物,其思想的某个侧面,可能与林氏思想相同,但从整体上、主流上看,二者却很少有共同之处。
其四、为什么魏源的《海国图志》对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不同?
一些学者认为,《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强烈的反应,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日本主张开放,采万国良法,而清朝却闭关锁国,以世界中心自居,道光等统治者甚至将战争失败,视作偶然的因素促成的,把《南京条约》视作“万年和约”,把不少介绍外部世界的书籍定为“禁书”;二,日本维新志士从魏氏书中领悟到,要摆脱落后处境,应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并把西方制度同“现实的幕藩体制相比较”,制订了“师夷”的方针,而中国后来的洋务派至多也不过从中学到了“制洋器”,“造枪炮”。
还有的学者认为,《海国图志》对中国的影响远不如日本,原因应从两国的经济发展中来解释。中国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日本的商品经济已有相当的发展。还有的学者指出,此书出版后,遇上了太平天国起义,中国官吏的主要精力,都放到镇压起义上了,来不及对魏源的思想进行消化。
(祥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