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呼唤生活的追求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5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呼唤生活的追求力
洁泯
文学创作在创新的举步中,确实出现了一片颠逸多姿的景象,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新鲜感。先前不大有人写到的生活题材,几乎是罕见的那些艺术表现形式都出现了。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和思索。
据说在年青的读者群中引起的反响比较大,只要是新奇的,罕见少闻的,大抵都会博得某种青睐。这种心情应该理解,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不能不渗透到文学这个领域里来,也不能不改变人们新的审美心理,过于单一和陈旧的东西逐渐在时光流逝中被摒弃,也并不是奇怪的事。
持相反看法的人自然也有。不过我认为,任何创新都必须允许试验,经过试验之后才能逐渐判断和明白它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尤其是文学,对精神生产的领域来不得半点急性子,一切要经过人们反复的检验,不是一时的,甚至要经过相当时间的检验,才能看出它的成败得失。其次,即使是认为失多于得的作品,也不应忽视其“得”的部分而一律视作瑕疵。我以为,这于发展创作有利,对保护创作生产的积极性有利。
然而,与此同时,也并非对事情不可以发议论。
文学表现生活的色彩应该是驰骋纵横、方面众多的,但是文学的生命却在于对生活的不息的追求力。文学之能得存于人世,倘不能留下一点醒眼的色泽,或憧憬,或警世,那末即使那作品可以盛行一时,但终究是要褪色的。现在一部分小说创作中充塞着对生活的一种揶揄的情态。我说的揶揄,并非是不赞成去揭示矛盾,而是作品中充满了猜忌、龃龉、不知所措、满不在乎和玩世不恭的情态。作品所写的,不过是一片杂乱、昏暗,人的神态是徘徊、恍惚,也终于是颓唐的了。可以说,这情态的描绘并非完全出自向壁虚构,但作者信笔写去,非至一种极境不止,总使人觉得如坠入了无底的深渊里一般。描述客观生活中的这一类情态,固然有它真实的一面,但生活本来就是庞杂纷纭,千奇百怪的,倘只是致力这一侧面的心追手摹,这样的文学终不过是灰暗的。千姿百态的生活中不是还有同灰暗、杂乱等撞击着的智者和勇者么?在徘徊、颓唐者的形象外,不是还有排难解忧的奋发者的形象么?捕捉生活中某些沉闷的意绪看来还比较容易,而捕捉真正来自生活而不是臆造的那种坚韧的追求力却是不可多得的。追求力同时代的声息是相通的,文学不同时代的声息相通,就很难说得上有真正的审美价值。看来,现在有一些极有才能的年轻作家,最缺乏的是寻求生活追求力的良知。
还有一种作品,是建造空灵境界的文学形式,所谓捕捉刹那的感觉,寻求复杂的感知中呈现出的意象。无奈太过于空灵了,作品中虽然也出现一点零碎的情节,闪现即逝的人物,但是情节结构的前后互不相关,用辞的随意性和晦涩性,上下难以衔接,读之再三,也只能是如坠五里雾中。
意象本是刹那知觉中的心理经验,既可描述某一事象的感觉存在,也可以作为一种含有哲理意蕴的隐喻和象征。然而作家在构筑这个艺术造型时,某些朦胧与晦涩的色调虽是难免的,但总不能使人不可解。作家原本是要把自己感知到的境界传送给读者,让人领略,让人意会,无奈不能作到如此,晦语难解,白云空飞,懂得的人只怕很少。据说有的作者执意把作品只给少数知音看,这就很奇怪,倘说这种见解能够成立,那么他的作品也不过是带着极度的虚弱症和贫血症的特征罢了。
我由此想到一点,生活在这崭新的时代,作家在寻求新的艺术方法和表现形式时,那种刻意求工,别择存异的求切心理,肯定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是一切艺术才能的发荣滋长只有在直面现实中才能获得生命。超脱现实而凭虚御风,漠视新鲜的生活而去寻追飘渺无踪的空灵,新奇也许是很新奇了,但这样的艺术家要获得生命力只怕也难。创新是一种探求,立异可说是一种超凡,但文艺家倘为此而游离生活,那就说不上有什么真正的艺术勇气。文学最善于接受生活的挑战,在生动无比的现实面前表现出避之唯恐不及的情致,不正是一种懦怯的心理么?
我并不以为艺术的种种尝试都将是此路不通的,恰恰相反,一切新奇的风格流派,以至一时为人看不惯的文学风格,都会有很美妙的前程。但倘若为着此种追求,因此作品的情致也随着离生活而去,漠视萌动着的时代气息,那末就象花枝离开了地面一样,只会逐渐的枯萎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