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用新笔墨表现新时代——谈傅抱石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5
第7版()
专栏:

用新笔墨表现新时代
——谈傅抱石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
宋文治
我在进画院之前,已经对傅抱石先生的作品非常喜爱,总觉得他的作品气势磅礴,有整体感,很新鲜。但他是如何画出来的?往往不太理解。
1957年我调到江苏省国画院之后,得有机会向傅老学习,尤其是1960年二万三千里壮游,朝夕相处,对他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才有所了解和认识。
最能代表傅抱石创作思想的一句话,就是“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他的这一思想对二万三千里的写生活动,起了很大的影响。傅老本人更是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抱以极大的热情。在三门峡水电站工地,他被雄伟的水利工程壮观的景象深深感动了,在工地上迅速地勾画出了《黄河清》的草稿。当时我见到他在这草图的左侧画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高压线,直插黄河之水,画面气魄很大,富有空间感,深为他的大胆处理所感染。不久我们到达延安,也是寒冬季节,可是后来见到他的《枣园春色》一画,却在画面上出现了许多桃花,完全是枣园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不仅是对季节的突破,也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体现,因为他从思想上认为革命圣地延安寒冬已过去,向往的春天已到来。尔后在《红岩村》、《韶山毛主席故居》、《刘主席故居》、《虎踞龙盘今胜昔》、《雨花台颂》等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在创作中不断实践自己的艺术思想,即用新的笔墨表现新时代的风貌,来表达他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傅抱石在深入生活中,他的观察方法是以中国传统理论为基础,而且有所发展。他对事物的观察,强调目及心传和写生相结合。他在写生时,往往不象别人那样一景一物地如实描写,而是在小本子上作些记录,记些符号,加些说明,或以几根概括的线条勾勒出山势及结构。我们曾一起去华山写生,本来都要爬到山顶,可傅老到了青柯坪就停下了。他细细观察,用铅笔在小纸上勾写,把青柯坪压得很低,华山显得特别高大。尽管傅老当时没有爬到华山之巅,但后来在观摩草图时,他的那幅华山的草图,我觉得是最成功的一幅,以后这幅《待细把江山图画》的创作,成为他杰出的代表作。
古人说“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傅老的作品正是这样实践的。他作画大胆,不怕失败,反对四平八稳,主张“冒险”。他不主张每幅画都要成功,因此作画时,往往一口气“挥”出画面的大结构,在用笔“挥洒”的同时,注意控制水分、墨色变化和留白。写完觉得不满意,就丢到一边,重来一张。就我所知,《西陵峡》就画了二十张画稿,他总是选最满意的一张进一步刻画加工,因此废去的画稿极多。
我与傅老同事十年多,在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黄鹤山樵、石涛等山水笔法以及历代人物大家的线描技法有深厚的基础。他除了重视深入生活外,不断地探索表现技法的发展,适当地运用一些工具扶助。我常看到他作画时,往往右手执笔,左手拿一块宣纸,桌旁放一个电熨斗。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希望极快地追求到墨色及气韵的效果,大胆落墨挥洒时注意到墨色浓淡及深透的程度,及时用宣纸吸住和控制所要达到的效果。特别注意吸住需留空白的点眼,使画面具有空间感。有的地方下笔草草,听其自然,不加修饰;有的地方则须层层加染,这时就运用熨斗及时烫干,以便看到画面的情况,再重点加工,力求画面的气韵、墨色的浓淡、用笔的疏密及画面整体感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后挂在墙上再认真观察和研究,直到最后完成。这种工作有时要在休息以后精神恢复时进行。傅老作画如同打仗一样,以逸待劳,智勇兼备。记得有一次他在井冈山深入生活,深夜灯火未灭,我推门而入,见到他戴着老花眼镜,用一枝细笔正在纸上画一棵棵树和一间间屋,一丝不苟地在进行创作,我感到这时不宜打扰而退出。
在近代中国山水画坛上,取得杰出成就并为我所敬仰的画家有好多位。他们各有所长,有的在传统的坚实基础上掌握了洒脱自如的骨法用笔并融汇各家之长,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面貌;有的在传统上有极深的素养和功夫,又经常深入生活观察探索,并把西洋画的光和色,糅和于自己的画图之中,构成自己崭新的风貌,创作出许多新时代的作品。而抱石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画中充满着强烈的激情和雄伟的气魄,使祖国名山大川体现出新的时代感,在山水画艺术的时代精神和表现技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不愧是我国现代山水画的大师。
今年是傅老逝世二十周年,以上的点滴体会,仅作为我对他的深切回忆和怀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