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中华腾飞 青年有责——中顾委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座谈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6
第4版()
专栏:

中华腾飞 青年有责
——中顾委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郭正
真挚,坦率,亲密,融洽。中顾委举行的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座谈会,充满着团结而热烈的气氛。11月23日和24日,在京的八十多位“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与首都高等院校的一百二十名学生、教师代表欢聚一堂,畅谈“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分析当前政治、经济形势,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想法。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争相发言。老同志对青年寄予殷切期望,勉励他们献身祖国四化建设;青年人用热烈掌声尽情表达对老一辈的敬意和感谢。欢声、笑语、题字、握手,新老两代人的心更息息相通了。继承革命传统,做无愧于时代的新一代
五十年前,在民族危急和国家存亡的严重关头,北京的青年学生,在我们党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旗帜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座谈会上,许多学生在谈论如何继承和发扬“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时都说,今天的青年一代,要象“一二·九”时代的革命青年那样,时刻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为重。
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生、全国学联主席刘能元的发言反映了青年们的心愿。他说,继承学生运动的光荣传统,谱写出新的篇章,是老一辈的殷切期望,也是时代的召唤。今天,我们正处在振兴中华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站在时代的前列,刻苦学习,奋发成才,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建功立业,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脚踏实地、顽强勤奋地钻研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把我们的爱国热情变成报效祖国的本领。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曾铮认为,实现四化离不开科学技术,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是历史赋予青年一代的使命。她明知做一个地质工作者又苦又累,但仍然选择了地质专业。她说:“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相联的,我们应当把自己的成才与国家的需要紧紧地联系起来,使自己能够适应国家的需要。”在座的一位老同志听了她的发言,高兴地说:“我们相信一代会胜过一代。”
一些老同志在会上回忆往事,百感交集,满怀激情地勉励学生们要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一代。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一二·九”运动时期北平大学学生会干部袁宝华同志说,作为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就要以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愿作为我们行动的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旧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欺侮,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原因,还有文化落后。当时,一万人中只有二点二个大学生,现在虽然增加了几十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所以,青年同志特别是大学生,一定要珍惜自己宝贵的年华,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建设四化、保卫四化的本领。袁宝华同志谈到这里,薄一波同志插话说:“一二·九”那时候,北京连一张平静的书桌都放不下了,想读书也读不成啊!
“一二·九”运动是知识青年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当时革命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满怀革命热情到工厂、农村去参加抗日救国斗争,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做出了贡献。在座谈会上,无论老同志或青年学生都认为,今天在校的知识青年,仍然要坚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北京大学团委、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在近几年的寒假和暑假,多次组织同学进行社会调查,深入厂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生们反映,他们不仅受到工人农民的欢迎,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增长了自己的才干,更深切地感到了人民对青年学生所寄予的厚望。正确认识形势,站在改革和四化建设的前列
如何对待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座谈会上大家热烈议论的话题。学生们一致认为,坚持改革与开放,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他们从社会调查中,深深地感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他们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维护改革,推动改革。
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王传亮讲叙了一件很感人的事情。他说:“我们北大学生,绝大多数是赞同和支持改革的。去年国庆游行,我们就拟了两条标语,叫做‘小平您好’,‘加速改革’,后来游行时只带了前面那一条。当时我们的心情就是欢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成功,拥护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历史上的‘一二·九’给我们青年学生带来了光荣,今天我们纪念它,就是要发扬‘一二·九’的光荣传统,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支持改革、投身四化的实际行动。”中央民族学院回族学生赵冬冬说:“大学生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渴望成才,二是改革,这在校园、饭堂、宿舍都能见到、听到。我们对改革中的问题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也正是关心和支持改革的体现。”会上,学生们反映,前一段时间,一些学校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开展“七五”计划咨询和法制宣传活动,向人民群众宣传改革,为推动改革做了一些工作。老同志看到新一代青年学生有如此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改革信念,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谈到改革和开放中的问题时,许多同志在发言中都强调,当前,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们贯彻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精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北京大学经济系学生陆昊说,改革是艰难的创举,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步不前。我们大学生不能做改革的旁观者,或满足于评头品足,而应该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党和人民经过艰苦努力所开创的和平建设环境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顺利进行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自觉维护这样的环境和局面,这也是我们青年学生的光荣职责和对改革的有力支持。他的发言得到大家的赞同。
坚信党的领导,为端正党风作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二·九”运动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座谈会上,好几位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同志在回顾当年的艰苦斗争经历时都指出,继承和发扬“一二·九”传统,应当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决拥护和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紧跟党不断前进。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蒋南翔同志说,“一二·九”运动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的精神提出的。党的领导,对于“一二·九”运动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他说了这样一件事:当年,由于受到大刀、水龙头和非法逮捕的镇压,北平的爱国青年曾愤怒地高呼:“打倒汉奸宋哲元!打倒汉奸秦德纯!”1936年春,刘少奇同志到北方局后,分析了宋哲元的情况,提出“拥护二十九军抗日!拥护宋委员长抗日!”的口号,这一斗争策略的转变,不但缓和了平津爱国学生与宋哲元的对立,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党的统战工作,对二十九军在芦沟桥事变时奋起抗日起了明显作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当年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负责人陈翰伯同志也深情地回忆说,五十年前,我们要了解党的主张,听到党的声音,非常困难。当时进步学生是从北京饭店的法文图书馆买回刊有《八一宣言》的杂志秘密传阅、印发和张贴的。现在青年同志都能直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这是多么好的条件!我相信,青年一代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超过我们。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同志说:解放前夕,有些人要拉我到美国和台湾去。我想:我是祖国培养的,要为建设新中国出力。解放后,我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对比了新旧中国,逐步懂得了马列主义是真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文革”中,我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特务分子”的帽子,受尽了苦,但我对共产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因为我懂得,一个革命者受点挫折算什么,革命者没有不受挫折的!
老同志们亲切动情的言语,句句打动着青年人的心。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相自成激动地站起来说:“请老前辈们放心,我们青年一代非常关心祖国的命运,关心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党的领导和党的信念没有丝毫怀疑和动摇。我们研究生班三十五个学生,七个专业,85%的同志都写了入党申请书,党支部已发展了二十名新党员,同学们对党的事业有着炽热的追求。”北大哲学系学生楼欣跃同学满怀激情地说:“我想用个比喻,党和青年学生的关系,就象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母对自己的子女要放心,子女也要信任自己的父母。当然我们青年学生还要靠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党放心。”在场的薄一波同志点头赞同楼欣跃同学的比喻,说:“党对你们是放心的、信任的。但正象父母对待子女那样,党对你们是不是要严格要求?我看,需要严,就得严,娇生惯养是不行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更不能提倡。”
会上,有一些学生对有的领导干部搞不正之风提出了坦率尖锐的批评,并和老同志们研讨如何实现党风根本好转的问题。“一二·九”时期的“民先”总队长、现任中顾委委员、曾经担任过中纪委书记的李昌同志说,我们党的党风原来很好,“文革”中遭到很大破坏。这几年生产上去了,在党风建设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就全国看,效果还不够理想,党风还没有根本好转。只要我们根据全国党代表会议的精神,坚持思想教育,严肃党纪、政纪和法纪,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是可以实现的。李昌同志希望大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为促进财政经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作贡献。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席壮迁接着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年,我们所以能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成为建国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之一,最根本的是有党的正确领导,是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的结果。当然在这个期间,党内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有的党员干部弄虚作假、损公肥私;有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有的甚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对此,一些群众不满,我们大学生也同样是有意见的,希望通过整党迅速加以克服。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党内不正之风,同党的整体相比,毕竟是支流,党内绝大多数党员是能起先锋模范作用的,我们不能只见木,不见林。
交流思想,更加密切新老两代人的联系
在座谈会上,到处可以见到新老两代人以诚相见、彼此交心的热烈场面。开始,青年学生有些拘束。老同志马上插话,要同学们丢掉顾虑,把听到见到的统统讲出来。老同志诚挚的言语,解除了一些学生的顾虑,倾吐出自己的肺腑之言。这里有对形势的分析、对改革的建议,也有尖锐的批评。老同志听得十分专心,有的老同志还带上了助听器,有的老同志还不断询问着发言同学的名字和所在学校。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不少老同志耐心解答,坦诚地交换意见。午间休息的时候,段君毅、黄华等不少老同志主动走到学生们中间,解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里是三五一群,那里是七八一伙,新老亲切交谈,情景十分感人!
同学们都热情称赞这次座谈会开得好,使新老两代人沟通了信息、交流了思想,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中国政法大学的几位同学发言说,他们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到一些改革中的问题,只能在同学中议论,很少有机会反映给中央领导同志。这次座谈会,使新老两代人直接见面,这种方式很好,希望今后继续采用。
24日下午三点多钟,人民大会堂青海厅第二小组的座谈正在热烈进行。薄一波同志缓步走了进来,悄悄地找到一个空座位坐下。薄老连日参加座谈会,却毫无倦意,他时而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时而走到学生代表中间细心询问、亲切交谈。学生们看到我们年迈的老前辈如此关心新一代的成长,无不感慨万千。
座谈会还有一个感人的插曲:山西厅第六小组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同学们提议,与参加过“一二·九”的老一辈一起高唱《毕业歌》。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在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
天下的兴亡!”
是呵,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正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代又一代爱国的热血青年,他们相继担负起民族兴亡的历史重任,谱写着一页页壮丽的乐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