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访剑麻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7
第6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访剑麻之乡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作为“剑麻之乡”,坦桑尼亚的坦噶省曾长期享有国际声誉。从1940年起的三十年中,坦桑尼亚曾执世界剑麻生产之牛耳,那时行销国际市场的剑麻纤维百分之三四十打着“坦噶生产”的印记。
从进入该省省境到省会坦噶的近二百里行程中,目睹车窗两侧持续不断地铺展着由剑麻园组成的绿色画卷。剑麻长达一米的叶片,尖利坚韧,状如宝剑,每株数十片叶子,呈放射状,聚生茎端,车行其间,给人以身临“剑林刀丛”之感。同行的当地朋友告,剑麻生长期为八到十年,一开花,就意味着活到了尽头,如不重新栽植幼苗,这园子就完了。他指着成片的荒地感慨地说,“那便是废弃了的剑麻园。在过去十年中,我国剑麻业严重衰落,国民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
在长达半个世纪时间内,剑麻一直是坦桑最重要出口经济作物。它那乳白的纤维被誉为“白色的金子”。1964年产量曾高达二十四万吨,占世界剑麻产量的60%,换汇额长期在一亿美元以上。但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坦桑剑麻业急剧衰败,种植园由过去的一百八十个减少到目前的八十个,去年产量只有两万六千吨。
这种状况的出现,设在坦噶的国家剑麻局代总经理姆扬尼认为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过去许多年,国际市场上剑麻价格呈下降趋势,而剑麻生产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却大幅度涨价。例如,在六十年代,换一台拖拉机约需要三吨剑麻,去年则增加为六十吨。这使剑麻种植者入不敷出,生产难以为继,有的被迫关园停产。其二是砍麻工人严重缺乏。坦噶等地剑麻园工人过去大都来自邻国。这些国家相继独立后,工人纷纷离去。割麻全靠手工,劳动强度大而工资又偏低,当地青壮年宁愿外出另谋职业而不肯到剑麻园干活。“砍麻工‘后继乏人’的情况导致了许多剑麻园的荒废”。姆扬尼对此颇为感慨。
此外,人造纤维问世后,有人曾预言剑麻等硬质纤维肯定要被淘汰。这种观点使一些剑麻生产者感到前景渺茫,无意在剑麻业中投资扩大生产。
针对上述状况,坦桑政府对剑麻业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尤为具体有力。不久前,政府决定将十二个亏损严重的剑麻园出售给私人,包括外国人经营。剑麻局官员向记者透露,国内外不少公司和个人对在坦桑经营剑麻业很感兴趣。由政府几个部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正在加紧进行估价和制定条例,拍卖工作不久可望开始。
阿波尼公司是坦桑最大的私人剑麻公司。总经理斯恰占曼坦率表示,他对政府鼓励私人发展剑麻生产的作法感到高兴和欣赏。他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尼雷尔总统今年农民节期间颁发给该公司的亲自签名的奖状。他还告诉我们,政府今年给了私人种植园主较大的权限,允许他们经营剑麻出口业务,减税进口自行车、收音机等生活用品,用以吸引砍麻工人和激励他们的劳动热情。出于同样的考虑,在国营剑麻园中也开始推行生产定额和超产奖励制度。
“坦桑剑麻生产前景如何?”记者就这个问题问过剑麻局官员、剑麻研究所研究员和剑麻种植者。回答者无不表示乐观。理由是:政府已经行动起来了,这最重要。经过十多年实践,人们认识到剑麻有人造纤维替代不了的优点。同时进一步发现剑麻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可以提炼酒精、葡萄糖和多种药品,用途广泛。因此,目前国际剑麻市场又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形势。“我国剑麻业要振兴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们面前有很好的机会和前景”。剑麻局一位官员的话,颇有代表性。(附图片)
坦桑尼亚工人在晒剑麻 姚宗仪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