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微服”也不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7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微服”也不易
商子雍
吴官正的出名,除他为武汉市民服务的其它业绩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有过一次颇具戏剧性的微服私访。写到这里,未免要解一下词。何谓微服?据《辞海》的诠释,乃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身分而改穿平民的服装”。不消说,此种事,原为旧时之帝王将相及官家所为。至于缘何如此?据我所知,“体察民情”是一个原因。体察民情乃大好事,为何要隐瞒身分呢?对这一点,只要想一下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官民的尖锐对立,是不难明白的。旧时代,帝王将相,县官州官,入则居深宅大院,出又有前呼后拥,老百姓要接近他们自然极难,就是他们想接近老百姓也属不易。况且,真的接近了又能怎样?你是官,他是民,官民对立,民肯向官说心里话吗?明代,理学家王守仁当官时,曾把出巡时上写“肃静”、“回避”的两面木牌,改为上书“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结果呢?官场的同人攻击他是“非立异即沽名”;民间的百姓也不怎么相信他的宣言。所以,更多的想当明白皇帝或清廉官的人物,还是采用微服私访一法。旧时流传的评书“施公案”、“彭公案”之类,今人编著的《海瑞罢官》,其中关于微服私访的描写,并非凭空捏造。以上所说,都是旧时代的事。如今“官”民一家,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这样,微服私访尽管是件并不坏的事,也应该成为历史的遗迹而不复存在于今日之社会了。但是且慢,新社会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旧意识的全部灭亡。上边有喜好当官作老爷的大官,下边也就会有用种种手段在大官和百姓之间挖沟修墙的小吏。所以,身居高位的人,倘若老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听汇报,那对下情的所知是否准确、全面,就很值得怀疑。而且,就是下了基层,倘若是前呼后拥,“走马观花”,那你所看到的,也许是一场经过高明导演精心排练的戏。正由于此,我极敬佩微服私访的吴官正。他轻装简从,一个人悄没声响地下到了基层,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分去观察、去感受,也果然在武汉港十五码头上遭到了几个服务员的辱骂,从而了解到武汉市服务工作差的真实情况。
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也搞过微服私访,听到了老百姓私下对他的议论。但他,仅仅因为被呼为“老头儿”,回宫后便杀戒大开。吴官正呢,挨骂后则喟然叹息:“我活了四十多岁,第一次挨这样的骂,不好受。可武汉市的老百姓和来武汉的客人该挨了多少这样的骂哟!武汉的服务工作没有抓好,市长挨骂活该!”他不同意下面要处分骂了他的服务员的决定(一骂市长就处分,岂不是官贵民贱?),而是和有关部门一起,狠抓服务工作的改进,在不长时间里收到了效果。
吴官正挨骂,已经是半年以前的事了。我这旧事重提,无非是想呼吁一下:为了使微服私访真正成为历史陈迹,我们的市长、省长们也该象吴官正那样,真正以一个平民百姓的身分去倾听、去体味,真正了解你那个地区的群众是怎样生活和工作,他们在想些什么、盼些什么。这样,你才能够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官和民,也就自然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了。
“微服私访”也不易,首先要放下架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