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经济发展从速度型转向效益型的主要环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1-29
第5版()
专栏:

经济发展从速度型转向效益型的主要环节
王积业
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单纯追求速度转变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即从速度型转变为效益型,这是顺利进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从产品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一个内在的要求。这一历史任务已提出几年了,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为了实现这一转变,还需要继续付出极大的努力,并经历相当一段时间。本文拟就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抓好的几个主要环节谈些初步意见。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这里所说的产业结构调整,既不同于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情况下的大调整,也不同于由于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大变动。由于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而进行的调整是被迫进行的,目的是用比较短的时间(通常是三年左右)使农轻重、积累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恢复协调,把经济稳定下来。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大变动,是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必然要求,是人们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而进行的调整。在这两种情况下,宏观的重大比例关系都会有较大的变动,但对亚宏观比例短时期内不会发生很大影响。而为着提高经济效益所进行的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是在宏观比例大体平衡条件下,人们自觉地调整亚宏观比例,诸如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等,目的是使生产结构适应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及其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这种调整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呈现渐进的趋势。一方面,在社会总需求显著地超过社会总供给的情况下,生产结构调整的步伐很难跟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即使社会总需求同社会总供给保持大体的平衡,根据消费需求的增长及其结构的变化,生产结构能调整到什么程度,对消费需求结构能适应到什么程度,又取决于投资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我国国民收入虽然有较大的增长,但仅靠它的增长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是有困难的。因为新增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是用于增加消费,用于投资的部分比较少,即使把它集中地使用于我们想加强的产业部门,对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不了很大作用,何况这部分资金又很难集中起来。另一条出路是对原有投资结构进行调整。从理论上说这是可行的,但由于涉及部门、地方和企业的既得利益,在实践上困难重重,预算内投资是这样,预算外的投资更是这样。目前,预算外投资已经相当庞大,资金使用又比较分散,需要通过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办法克服各种阻力与困难,对它进行引导和控制,使这笔资金的使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提高投资的宏观效果。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还要考虑正确选择带头产业。否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总是处于跟着消费需求后面跑的被动状态。选准并大力发展带头产业,才能把其它产业部门带动起来。现在产业部门繁多,它们的活动互相交织,错综复杂。如果哪里紧张就往哪里投资,合理的产业结构就很难形成,宏观经济效益自然不会好。
能否说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部门就是带头产业呢?不能。我们所说的重点建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部门,是为整个产业包括带头产业的协调发展服务的。只有明确带头产业部门,才能对其他产业分别轻重缓急进行排队,才能使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同产业结构的合理部署衔接起来。
能否说消费需求急剧增长,发展日用消费品工业是当务之急,它应该成为带头产业部门呢?也不能。日用消费品工业是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物质基础,当前的消费需求对它有强大的推动力,不言而喻,应该有较快的发展。不过,消费需求只是推动日用消费品工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它能不能迅速发展起来,还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设备水平和原材料的供给,从而取决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
从宏观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哪些部门适宜于作为带头的产业部门呢?我认为,带头产业部门起码要具备两条:一是能带动整个产业逐步走向高级化;二是能出口创汇。带头产业的成长需要有个过程。我国的机电工业门类繁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发展速度快但产品质量不够高,在外贸出口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眼下难以成为带头产业部门。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加工产品为主、从粗加工产品向精加工产品的转化,加上技术改造进程的加快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机电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如电子工业等,就很有可能成为带头的产业部门。民用建筑业也能带动相当一部分产业的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但不能出口创汇。总之,从长远看,要结合带头产业的选择,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有步骤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高级化。
通过改革提高经济效益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来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离不开改革,特别是冲破调整中的阻力和困难更要靠改革。搞好改革,不仅会提高近期经济效益,减少乃至消灭生产和经营中的种种浪费,而且会给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奠定牢固的基础。改革所迸发出的活力,是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源泉,是赢得最佳效益的根本保证。为了发挥改革对提高经济效益的推动作用,必须给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搞好改革。
当前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消化已经确定的改革措施,搞好改革措施的配套和完善,特别是搞好宏观间接控制方面的配套和完善。所谓消化已经确定下来的改革措施,一是指对改革措施要有全面和正确的理解。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并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还要有好的效益,特别要有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如果以为改革就是追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顾经济效益,那就不对了。改革的初期,人们比较重视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现在应该强调它对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影响。二是指改革措施要形成一套权责利相结合的制度。只有权责利结合起来,改革措施才算落到实处。已有的改革措施如何使权责利正确结合起来,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进一步的改革更要在权责利正确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前进。三是指我们干部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学会经营管理。如果这项工作跟不上,再好的改革措施也难以奏效,甚至会滥用下放的权力,败坏改革的声誉。凡此种种,说明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有个消化的过程。
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改革的停步,相反,改革还要深化。改革的深化,从微观经济活动来说,一方面要求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素质,以利于改进技术设备,运用先进的测试手段,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切实转到现代化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要求形成一套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新的调节机制,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使企业的短期行为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协调起来。而建立这样一套新的微观经济调节机制,又要求在宏观控制和调节方面做较大的改革,从直接控制为主逐步转向间接控制为主,逐步形成新的宏观控制体系。为了搞好宏观控制体系和微观调节机制的衔接,十分重要的是要发挥金融的调节作用,大力提高资金利用效果。为此,要把金融改革抓紧抓好。
大力加快技术进步
经济发展从速度型转向效益型的另一关键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一是进化或渐变的方式,使生产资料得到局部的改良,提高其性能和效率;二是通过革命或质变的方式,使原有生产资料发生本质的变化,出现新的生产资料。两种方式的技术进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推进,重点建设工程的展开,引进先进技术范围和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都迫切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技术进步,使经济增长逐步转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
眼下,我们还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全面发展新技术,只能有重点地加以发展。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产业的主体,任何忽视传统产业的看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但是传统产业需要在改造中发展、提高,新兴技术必须为改造传统产业服务。所以,技术进步还要立足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只要这项工作能抓出成效,就会使宏观经济效益有显著的提高,并为发展新兴技术和改造其他企业提供资金。立足现有传统技术的改造,有重点地发展新兴技术,必须制定正确的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增强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探索新技术的内在动力,并为企业追求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具体讲,主要是进行技术改造和探索新技术的资金来源问题。从企业内部来说,用于发展新技术的资金,主要从生产发展基金中提取。随着有重点地提高一些行业的折旧率,折旧基金将更多地由企业使用。但只靠上述两条渠道积累技术改造和探索新技术的资金,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国家在宏观计划安排上,要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并制定过硬的政策和措施,保证有效地加以使用。建国以来,我国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并不算少,如果使用得当,真正用于技术改造,我国的技术绝非目前的状况。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本来应该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挪作他用,搞了新建项目,而新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又不够理想,未能反过来为原有技术的改造提供资金,致使大部分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的境地。这一条历史教训,应该认真汲取,切不可再拿技术改造资金去搞新建项目。
以上我们粗略地勾画了经济发展从速度型转向效益型的主要环节。实现这种转变需要较长时间,而起始步骤是改善现有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从现实条件出发,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和改善资金利用效果,是近期经济发展转向效益型的希望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