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加强银行的宏观调节和控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02
第5版()
专栏:

加强银行的宏观调节和控制
  许美征
银行在宏观控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搞活企业的同时,要从宏观上加强、完善间接控制体系。这需要对各方面的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金融体制的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旧的宏观控制体系中,控制机制是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计划管理是以实物形态为主,资金仅仅是核算的工具,管理货币和资金的银行,只起到一个出纳机关的作用。而在新的经济体制中,银行的作用将大大增强,它将成为宏观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的计划调节要通过市场、通过调节货币和资金的运动而实现,而银行则是货币、资金运动的总枢纽或总闸门。通过它的调节,既要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又要控制货币的过多发行,稳定币值,稳定经济。人们常说,宏观控制的重要任务就是调节和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社会总需求来自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支出。这些支出,如果没有银行信贷的支持,是不可能超过他们的收入总额的。因此,控制信贷、控制货币是控制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环节,而社会总供给的增加也离不开信贷的支持。所以调节、控制信贷和货币正是宏观控制的关键,银行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机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银行集中和分配资金的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银行存款每年增加数百亿,超过了财政每年增加的收入,银行发放的贷款也相应大大增加。目前银行不仅承担了全部流动资金贷款,而且进入了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发放了中短期设备贷款。今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银行集中和分配资金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增强,它在宏观控制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银行控制机制的改革
在旧的经济体制中,与计划体制相适应,金融体制的特点是大一统的银行,实行统存统贷的指标管理。这种体制不能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几年来,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在金融组织方面,开始打破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立了中央银行为核心的,专业银行为基础的,包括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体系;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实行了“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管理办法;在金融业务方面,集资、股票、债券等直接金融有了一定的发展,等等。这些改革搞活了金融,并使宏观控制机制开始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过渡。
但是,控制机制的转轨是复杂而艰巨的。中央银行的成立是建立间接控制体系的重要步骤,但中央银行的成立并没有也不可能立即建立起间接控制体系。中央银行成立时,它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并没有划开,加上大联行结算制,使资金管理仍然是大锅饭。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不完善,如准备率设计得不科学,准备金利率与中央银行贷款利率相等,没有利差,因而不能发挥准备金的调节作用,更重要的是还没有认真考虑派生存款的作用。所以,中央银行虽然成立了,却并没有真正建立起间接控制体系。而与此同时,“存贷挂钩,差额控制”却突破了指标管理的直接控制,这就形成了宏观控制的空隙。去年信贷规模失控,货币投放过多,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为了加强宏观控制,改进信贷资金管理,今年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管理办法,把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划开,并改革了大联行结算制,这就解决了资金管理的大锅饭问题,而实贷实存则使中央银行能够控制住对专业银行的再贷款。同时,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有了改进,使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有了差别。这些改革使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存款准备金和再贷款,控制专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由此,中央银行开始建立起通过自己的资金运用控制信贷的间接控制机制。今年中央银行运用再贷款控制信贷规模,已经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控制信贷规模,今年中央银行在控制再贷款的同时,又控制了专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恢复了信贷指标管理。所以,今年信贷资金的管理是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进行的。
由于前一段信贷规模过大,间接控制手段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恢复指标管理是必要的。但是经济体制改革使资金来源渠道和社会资金结构发生了变化,在资金使用权分散的情况下,单靠指标管理和行政手段是不适应的。比如,人们为了回避信贷指标控制,今年集资活动增加了,商业信用也有发展。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展,即使按计划控制住银行信贷规模,仍然不能有效地控制社会总需求;而且集资抽走了部分银行存款,若影响了正常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就有可能迫使银行扩大信贷规模。所以,应该继续进行改革,增强间接控制手段,完善间接控制体系。
加强和完善
宏观控制体系
金融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所以,继续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逐步完善间接控制的过程中减少直接控制。“七五”前两年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地位和独立性。从外部来说,要改变把银行当作提供资金的机关的陈腐观念,赋予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调节和控制货币的权力,任何部门不得强行干预。在银行内部,要进一步明确中央银行及其分行对同级专业银行的业务领导关系,并可考虑给予中央银行必要的行政权,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工作和金融机构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从中央银行本身来说,要改变被动提供资金的局面,通观全局,密切掌握和分析经济形势,主动地调节和控制货币,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币值的稳定。
要完善中央银行的控制机制。一是积极研究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指标等技术问题。二是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应根据贷款性质、贷款期限和不同金融机构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准备率,并根据银根松紧调整准备率;在调整银行收益之后,可考虑取消准备金付息。三是改进再贷款制度。要提高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促使专业银行积极组织存款,开展拆借;中央银行可根据专业银行的贷款凭证,有区别地再贷款、再贴现,以调节资金结构;对计划外的再贷款利率可以浮动。近期内,中央银行还不能取消对专业银行贷款的指标控制,但可以在中央银行间接控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减弱直接控制,如实行灵活的指标管理,允许专业银行在一定幅度内多存可以多贷等,然后再逐步过渡到通过中央银行本身的资金运用,间接控制信贷规模,同时辅之以贷款限额的控制。
完善间接控制体系需要同搞活金融、逐步开放资金市场结合进行。搞活金融需要调整和改革利率体系,需要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需要调节好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改革金融组织体系,等等。这些改革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互相配合进行。
当前一个突出的情况是集资活动的发展。对于这种直接融资活动,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应以间接金融为主,但可以有组织地适当发展直接金融。对直接融资活动的领域、资金来源、股息和红利的水平等,要作些规定,并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融资活动要统一纳入社会资金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内进行综合平衡,制止行政摊派和利用集资扩大消费基金支出的做法。同时要积极发展间接金融,要提高企业存款利率以促进企业积累资金,要扩大储蓄网点,开展邮政储蓄,努力挖掘社会资金潜力。
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纵向的指标管理影响着资金的横向流动和灵活调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和发挥中央银行各级分行调节资金的作用,要开放拆借市场,允许拆借利率浮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拆借市场调节资金供求。
专业银行企业化是微观对宏观间接调控作出灵敏反应的基础,但金融机构的企业化问题很复杂,要慎重对待。目前可以着手建立经营责任制,制定有关的制度,并严格执行。
完善宏观控制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金融法规建设和金融的行政管理。只有经济调节,没有法制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仍然难以有效地及时地进行宏观控制。要抓紧制定中央银行法、专业银行法、信托法、票据法等有关法规,并建立和健全金融的稽核工作。
金融体制改革还面临一个干部问题,这不仅因为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干部的数量跟不上需要,更重要的是金融业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没有一大批具有理论素养、善于观察和分析经济形势、善于处理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业务的干部,即使有一个很好的改革方案,金融体制改革也难以完成。因此,要把培训干部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