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忧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02
第5版()
专栏:

  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忧虑
  叶嘉
最近一个时期,不断听到一些理论著作家的议论:“某某的论著订数只有一千册!”“某某理论著作订数还不到五百册!”
这些数字是否准确,笔者未做调查,不得而知。然而,据我所知,近来书店对理论书籍的订数,确实削减得相当惊人。与正常情况相比,削减的幅度,不是一两成,三四成,而是七八成甚至更多。作为连锁反应,一些出版单位也在砍削理论著作的出版计划。订数太少的,就把书稿撤掉不印;赔钱多的,就把它挤出计划之外。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书店和出版社都有自己的解释,笔者不想评说其中的是非曲直,只是对这种现象表示忧虑。我担心,假使一味地将理论著作砍削下去,后果将是严重的。
理论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高度的理论水平,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自然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各类理论书籍,是指导读者了解和掌握各种科学、理论知识的向导。及时地、有计划地编撰和出版一定数量的理论著作,是我国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的社会科学理论迫切需要发展,自然科学理论也需要提高。我们现在出版的理论书籍还不能说已经适应了科学现代化的要求。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对理论书籍的需求量是与日俱增的。在这种形势下,对理论书籍的出版和发行数量采取大量压缩和砍削的办法,只会对理论建设带来不良的后果。
大砍理论著作的结果,势必会使许多理论工作者的著述得不到出版,即使能出版,也一拖再拖,使本来就比较长的出版周期拖得更长,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的反映和交流;同时,由于理论著作难以找到出版的机会,还会影响理论界的新生力量的成长。所有这些,显然都是不利于我们的理论建设工作的。
自然界有个生态平衡规律,破坏了这种平衡,大自然就会反过来惩罚人类自己。书籍对于社会的需要,也有一个平衡问题。如果其他方面的书籍十分丰富,而理论书籍却严重匮乏,这也会形成一种不平衡,发展下去,也会受到惩罚。“文革”期间,书籍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所造成的恶果,我们至今记忆犹新。那时,除了某一类书泛滥成灾,其它书籍出得很少,学术理论书籍几乎停止出版。结果是,我们的理论建设停滞了,我们的学术研究水平下降了。这种教训,值得永远记取。
有人说:“理论书卖不出去!书店积压的是理论书!”这话有片面性。卖不出去的理论书是有的,书店也确实积压了一些理论书。但卖不出去的也有许多不是理论书。还应当指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理论书,读者想买买不着。有的由于印数太少,一上市就销售一空,不少读者辗转托人购买而不可得。
有人说,这也许是经营单位的一种改革措施。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现在的出版、发行体制确实需要改革,发行部门和出版单位有许多规矩也确实需要破一破。有一位理论工作者编著了一本书,书店的订数只有一千五百册,而著者只征询了四个单位,就需要一千五百册。这说明,理论书不是没有人需要,书店的订数与社会的实际需求量有时相去甚远。这也说明,老一套的征订办法和发行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了。
做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和一个读者,但愿目前的状况只是经营单位为解决暂时经济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希望有关方面研究一下这种状况,给理论著作的作者、读者,也给理论建设工作一点关照,给理论著作以适当的地位,维护一下“书态平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