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冲不垮的精神大坝——从辽宁抗洪抢险斗争看党心军心民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03
第2版()
专栏:

冲不垮的精神大坝
  ——从辽宁抗洪抢险斗争看党心军心民心
  新华社记者 李新彦
1985年的夏天,第六、第八、第九号台风挟着特大暴雨,连续袭击辽宁省的广大城乡。8月18日、19日,营口、海城、盘锦降雨量三百多毫米,个别地区达四百二十二毫米。丹东、大连、鞍山、辽阳、盘锦等市五十多个县区洪水暴发,辽宁全省告急。
这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对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村和刚刚焕发生机的城市,是一场无情的挑战。当时,中共辽宁省委的新领导班子刚刚上任两个月,各市、县新领导班子的成员正在走上新的岗位,他们,以及在他们率领下的广大党员、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将以怎样的姿态接受这场考验呢?
(一)
8月中旬,辽宁境内的三条大河——辽河、浑河、太子河全线危急!从7月下旬开始,全省一百五十九万人组成的抗洪大军在两岸严阵以待,三十万军民日夜坚守在大堤上,注视着险情的发展。这三条大河的千里堤岸,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而每一个决口都危及千百万人的生命财产。
在浑河和太子河夹持之间,有个狭长的低洼地带,名叫“浑太胡同”。一旦大水破堤,灌进了“胡同”,居住在这里的十几万人就会陷入绝境。
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8月22日六点四十分,太子河大堤乔坨子段决口!洪水啸叫着以每秒六百三十立方米的流量涌进“浑太胡同”。在这紧要关头,多数群众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扶老携幼,背着粮食、抱着电视机,撤退到了大堤上。几十里长堤成了人堤。可是,有三万八千人被洪水堵在了“胡同”里。
这时,一辆蓝色吉普车却迎着奔腾吼叫的洪水,在“浑太胡同”里前进。车上坐的是新上任的省委书记李贵鲜和省长全树仁。他们要赶到最危险的地方,去看看群众是不是全部转移了。迎面撤下来的沙岗村的群众说:“前边水下来了!”随行的市、乡领导也劝阻:“前面危险,别去了!”李贵鲜、全树仁好象根本没有听见,继续迎着洪水往前走。他们看到有的村民在树上搭了栖身的架子,准备死守家门时,一面果断地命令村干部:“快动员群众,全部转移!”一面高声喊话:“老大爷、老大娘,快走吧!水过去以后再回来呀!”危难中的灾民得知喊话的是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时候,不少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辽宁省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大自然设置的考场上,在生与死、公与私、小局与大局的考题面前,交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
7月25日,茫茫大水淹了丹东化学工业公司凤城硼矿的井区,矿井内积水猛涨。正当一些工人在几百尺深的井底排水的时候,电源突然中断,井下水泵停转,大罐不能提升。此时,地面上的洪水又灌入矿坑,井下工人面临绝境。三十五岁的共产党员、坑口主任王强闻讯赶来,立即带上三名工人,拿起手电筒顺着剧烈摇晃的井梯下矿井救人。在二百一十尺深处,王强见到了第一个往上爬的遇险工人。这个工人说:“底下危险,人上不来了!”“我一定要下到底!”王强一边说着,一边加快了下井的速度。下到三百尺深处,王强见到水泵工王宝福和生产科长梁明礼泡在齐胸深的水中。他立即下去抢救,可是王宝福被水泡肿的双脚已经不听使唤,动弹不得,而水又在不断地上涨。王强清楚地知道,如果再迟疑,会遭灭顶之灾。于是,他立即把王宝福浸透洪水的雨衣、棉衣扒掉,用自己的双手托起王宝福的双脚,沿着爬梯艰难地向上攀登。每上一节梯子,他的手都在颤抖;每上一节梯子,洪水也紧追上涨一节。但是,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信念给了王强以巨大的毅力和力量。在其他工人的接应下,经过一番苦斗,他们终于爬上了井口。
在被局部与大局的矛盾逼到死角的时候,这里的党员是如何行动的呢?8月8日夜里,地处辽河上游河套的铁岭县沙山子村的气氛异常紧张。市、县下达的紧急炸掉这里的套堤(大堤里边的堤)以保住大堤的命令象一个闷雷在村民们中间炸开了。农民们三五成群地伫立在堤坝上,一位老汉痛苦地趴在堤上,心疼地抓搔着泥泞的堤土。沙山子村套堤已有三十二年的历史了。几十年来,沙山子人靠它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保住了自己的良田和家园。如今,他们眼看着要把自己筑起的套堤炸开,把洪水引进家园,七千亩丰收待割的庄稼顷刻间要付之东流,怎能不揪心呢?可是,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刘志深明大义,他在支委会上说:“炸了套堤,咱个人是要受损失,但个人的损失再大,如果与大堤决口和国家的损失相比也是九牛一毛。”其他支委也说:“上级是从全局考虑的,对于上级的命令,我们每个党员只有执行的义务,没有不服从的权利!”支委们思想统一了,很快说服了群众,组织村民转移了。第二天清晨五点钟,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洪水咆哮着冲出决口,虽然淹没了沙山子村,但辽河水位马上降了下来,关系到两岸安全的辽河大堤保住了!
(二)
地处辽河入海口,俗称“九河下梢”的盘锦市,是个新建才八个月的新兴工业城市。这里有全国第四大油田和年产三十万吨合成氨的大型化肥厂。8月的渤海大潮把三四十亿立方的辽河洪水顶托在盘锦城下。8月19日和24日,辽河右岸防潮堤和小柳河堤相继决口,破堤而出的二亿方洪水对盘锦形成了包围圈。此刻的盘锦危城,周围是由二十多里长、二三米高的草袋子大坝做护卫,挡住了高于城区近二米的滔滔洪水。以来自全省各地一万多名解放军指战员为突击队打的这场盘锦保卫战,震动了辽宁,震动了全国。
8月24日,辽河化肥厂西北面仅存的一道防线岌岌可危,三千多名解放军官兵在这十里长堤上英勇奋战。突然,八一零五四部队二营刚刚筑起的一段堤坝被洪水掀开一个四丈多宽的口子,洪流带着啸声冲出堤坝。教导员张建军大喊一声:“下!堵决口!”四名指挥员带头跳入激流。紧接着,十三名共产党员跳下去了,二百零一名共青团员、青年战士也跟着跳下去了。大风刮来,水借风威;暴雨打来,雨助水势。浊浪推来搡去,撞击着二百一十八个身躯、四百三十六条臂膀连成的三道人墙。一个巨石滚来,战士肖春库的五个脚趾甲全被铲掉了,但他仍象一座铁塔沉在水中。一连指导员葛松江的肛门里钻进一条可恶的蚂蟥,可他巍然不动。人墙后面,草袋飞传,终于堵住了决口。
八一一八九部队二千名指战员守卫在盘山县陆家乡一段四千三百米长的防潮堤上。这条刚刚用草袋子垒起来的薄弱河堤,承受着每秒二千立方米流量的洪水的压力。一排恶浪打来,越过堤顶,翻到坝下。坝下是一片村庄,远处是辽河油田的重要设施。四千多米长的堤坝,大部分险工要段必须打桩加固,檩条般粗的木桩需要从五里外运来。没有通车的路,战士们抬着泡透的木头艰难地向坝上跋涉。木头好滑,拽也拽不住;脚下是陡坡,站也站不稳。战士们干脆三个人一组,用头顶着木头,沿着陡堤,一步一步往前爬行。打桩时,桩子要有人扶住,脚站不稳,战士们索性坐下来,手和脚紧紧地支撑在地上,用后背和后脑勺使劲地顶住木桩。十八磅的大锤砸下去,如果稍一偏,准会肝脑涂地。可是,我们的忠诚战士,没有一个怯阵的。
在那艰苦卓绝的日子里,战士们每天要与洪水搏斗十七八个小时,每人平均负重一百多斤,在泥水里跋涉一百四十多里,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就这样,盘锦军民在加固各河百里长堤的同时,排除千难万险,硬是在盘锦市四周筑起了一圈草袋子大坝,这是党心、军心、民心铸成的钢铁长城,它挡住了那高出市区近二米深的汹涌洪水,城区内十三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然无恙,辽河化肥厂和辽河油田化险为夷。
9月7日下午,解放军要返回营地的消息传出以后不到几个小时,盘锦市防汛指挥部收到来自全市的近万封感谢信,每封信里都凝结着军民鱼水情。9月9日下午,盘锦市民倾城出动,三里长的辽河路两旁挤满了欢送亲人解放军归队的人群。当满载子弟兵的汽车徐徐开来,人们看到劳累的官兵向群众行着庄严的军礼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群众的眼睛湿润了,战士的眼睛也湿润了。人们把一包包糖果往车上扔,把一句句贴心的话儿往车上送。知识分子说:“南疆的战士在蹈火,北疆的军人在赴汤,危急关头,还得靠解放军啊!”青年们说:“我们要向世人宣告:你们——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是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
(三)
在洪水围困盘锦期间,一批批、一辆辆满载抗洪抢险物资的卡车,不分昼夜,从全省十一个市源源不断地驶向盘锦,送去了大批物资,也带去了全省人民的深情厚意。
8月23日,锦州市接到盘锦急需草袋子的电话时,已是下午四点半钟了。锦州立即调集车辆,连夜装车。第二天凌晨一点,十万条草袋子全部运到了抗洪第一线。
当天下午五点四十分,在盘锦坐阵指挥抗洪的全树仁省长又发出电令:命锦州再准备三千立方米石头,连夜送双台河大闸。锦州市长胡占山放下电话,马上调集二百四十台汽车,并且连夜赶到锦县、北镇县察勘石场。可是,石场里一下子到哪里找那么多石头呢?市长感到难办的事,群众给办妥了。有的群众把自家准备盖新房的好石头捐献出来;有的扒掉家里的院墙,把石头装上车。次日凌晨,二百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地如数把石头运到了指定地点。
当灾区急需抢险物资的时候,各地运来了一车一车的草袋子、木杆子、石头和炸药。当灾区人民饥寒的时候,又从各地运来了大批粮食、食品、蔬菜、煤、烧柴、衣服、布匹和药品。灾区人民吃着“千家粮”,穿着“万家衣”,捧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资,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许多人发自肺腑地赞叹:“还是社会主义好啊!”
有人说:“现在的农民富是富了,但越富越自私。”辽宁的一场大水,把这种论调也冲跑了。太子河大堤决口那天,暴虐的洪水疯狂地扑向辽阳县乔坨子村,顷刻间冲毁了大部分旧房子,而农民新盖的楼房却挺立在一片汪洋中。一时间,农民王玉珠家的二层楼成了“安全岛”。周围二十多户乡亲纷纷逃到这块孤岛上来避难。水越涨越高,人越聚越多,一直聚了五十七口人。难民们还带着箱子、衣物。小小的二层楼载重一万多斤,时刻都有被压塌的危险。乡亲们实在过意不去了,有的想冒险转移,王玉珠却说:“不是党的富民政策好,我家哪能盖起楼房?咱们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她还做了好饭好菜招待避难的乡亲。有一位八十三岁的五保户老太太,瘫痪在床。王玉珠把老人背到自家,端水喂饭,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老人流着热泪喃喃自语:“我寻思,发大水了,老人病人谁还管?没想到,人更亲!”
从盘山县搬出来的二十五位朝鲜族灾民,被接到北镇县沟帮子镇自来水公司以后,许多职工从家里拿来被褥和衣服,还特意为他们买来了朝鲜族人民喜爱的白酒和辣椒油。这些灾民用朝鲜语议论开了:“遭灾不受苦,逃难象投亲,真是遇上了好世道!”
灾民们在异乡陌生的土地上,失散的亲人又团聚,老人得到照顾,孕妇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们又发出了朗朗的读书声。盘山县城郊乡秃尾沟村六年级学生高海军等,随妈妈们转移到北镇县廖屯乡双河村的第二天,就被安排入学上课了。班里的小伙伴们用自己攒的钱买了铅笔和作业本,偷偷地塞进“小灾民”们的书包。上学带的饭也让给他们吃。班里一下子多了十几个学生,桌凳一时配不上,本地的小学生们干脆轮流站着听课,腾出桌凳给灾区小朋友用。几天过去了,小海军看着为自己“罚站”的一个个小伙伴,鼻子一酸,举起了小手。还没等老师叫他,就站起来,“哇”地一声哭了:“老师,让我也站一天吧!”全班十几名“小灾民”一齐站了起来,争先恐后地要求:“让我也站一天吧!”“让我也站一天吧!”孩子们祈求过后,教室里沉寂下来,老师的眼里滚动着泪珠,学生们的书本上也落着点点泪水……
人民啊,多么可敬、可爱!狂暴的洪水纵能横扫千军,摧毁万物,但它永远也冲不垮人民用信念、用友爱、用牺牲精神铸成的精神大坝!——这,不正是我们的优势和希望之所在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