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舍己战“瘟神” 造福千万人——记商丘地区卫生防疫站主治医师程富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04
第3版()
专栏:

  舍己战“瘟神” 造福千万人
  ——记商丘地区卫生防疫站主治医师程富川
  本报记者 李杰 本报通讯员 张齐
程富川,1965年从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在卫生防疫战线上默默地工作,不倦地追求,先后获得
“河南省卫生防疫先进工作者”和卫生部授予的“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商丘地区历史上天灾频仍,也是较重的疫区。二十年前,因工作需要,组织上让他改行搞防疫工作,起初他有点想不通。但当他走遍疫区二百零五个公社、亲眼看到农民群众深受寄生虫病折磨之苦时,深深认识到:农民需要自己,那里是我有作为的地方。
解放后,疟疾又多次在黄淮海平原肆虐,流行区的人民把它视若“瘟神”。当时有段顺口溜说:“谷儿黄,谁收粮?人人披着棉衣裳,躲坟岗,逃他庄,‘瘟神’偏要附在我身上。”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专家们认为,要消灭疟疾病,必须加强对间日疟虫株的研究,它不但是病原生物学和流行病学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疟疾防治中急待解决的难题。
1970年,疟疾病再次蔓延,商丘地区某些地方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致使成熟的庄稼无人收割。戴着“臭老九”帽子的程富川和其他防疫人员,深入疫区,探索征服疟疾的办法。
当时,防疟的主要措施是服用预防药,但有不少人怕反胃等副作用,服药面受到影响,达不到预防目的。程富川想,难道不能使用更好的办法,尽快解除人民的痛苦吗?他和同事们日以继夜地查阅资料,进行动物试验和小范围的试点,终于在国内首次采用乙胺嘧啶药盐预防间日疟,获得成功。这种办法既简单,又方便,为防治疟疾开辟了新的途径,获河南省1978年重大科技成果奖。
防疫工作的重点在防上。要根治危害人民健康的疟疾,必须摸清疟疾传染源——蚊子的越冬规律,寻找蚊子越冬的栖息场所,以便采取措施,消灭传染源。为此,程富川多次深入病区,走村串户,钻地窖,下水井,进猪圈,一身泥土,一身汗水,哪儿可能有蚊子,他就往哪里去找。
1979年,河南省卫生防疫系统开始对间日疟虫株的研究。为了摸清疟原虫在人体内的活动和变异规律,特别是摸清疟原虫在人体中的潜伏期,程富川毅然在自己身上接种疟原虫,作感染试验。这一年的8月,程富川和省卫生防疫站的张绍武将培养的含有疟原虫的阳性按蚊放在胳臂上,让其叮咬。当年没有感染发作。第二年8月,即三百一十二天和三百二十二天之后,他和张绍武分别开始发病,并在血中发现疟原虫,从而在我国最早取得间日疟长潜伏期的科学依据。
为使这些依据更加充分,使分离出的虫株保存下来,让其繁衍,程富川忍受了六场反复发作的痛苦。六场发作,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出现高烧、头痛、四肢无力……脸色蜡黄,人也瘦了,他一不打针、二不服药,宁愿忍受折磨,以确保试验成功。
当疟原虫在他体内充分发育成熟后,因商丘没有所需的实验设施,于是,在爱人的陪同下,他登上了西去郑州的列车。途中,正值疟疾发作,他身披棉袄打寒颤,车上无座位,身体又难以支持,他只好躺在车厢的走道上。下车后,程富川随即赶到河南医学院寄生虫病教研室,作蚊虫吸血感染试验。教授和同事们劝他作抽血感染。为了接种的成功,他坚持让蚊虫吸血感染。他将两臂伸入两个各有三百多只中华按蚊的蚊笼中,让蚊子尽情叮咬。然而,这次试验失败了。为了使试验继续下去,他仅服了一点控制药……
两个月后,疟疾果然复发。发作三场之后,程富川再次让两笼各五百多只中华按蚊叮咬。被叮咬的两只胳臂针刺般地疼痛,一点点的血疹连成片,淡黄色的渗出液一滴滴地从皮肤上渗出……十天之后,当疟原虫在蚊体内成熟后,又接种给其他同志。至此,经过五年的试验和十几个单位的密切配合,终于在我国首次分离出两株间日疟长潜伏期虫株,分别被命名为“封丘株”和“郑州株”,填补了我国疟疾研究的一项空白。1984年,该成果经专家鉴定,被全国疟疾专题委员会推荐为医药卫生科研部级二等奖。
程富川用血、用汗,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与疟原虫顽强作战。凭着这种拚搏精神,他和同事们密切合作,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几年来,他独自或与人合作,撰写了三十一篇科研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和《英国皇家热带病学会与卫生学会会刊》等国内外刊物上,先后五次获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