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我们与“哈雷”会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05
第3版()
专栏:

  我们与“哈雷”会面
  本报记者 欧庆林
12月3日,夜幕刚临,地处河北省兴隆县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观测站里人群熙攘,热闹异常。从首都北京不远数百里跋涉而来的一批天文爱好者,正聚集在这里,等待观赏七十六年才能回归一次的远方客人——哈雷彗星。
时针刚过七点,一些性急的年轻人就冲出休息室,往海拔约一千米左右的山顶奔去。在四座圆型、约两层楼高的观测室下边的一块平地上,我们遇见了北京海淀区文化宫的田桂香老师。这位“业余天文学家”,虽然已是“知天命”之年,但还是兴致勃勃地带领三名学生,两天前从北京赶到这里,准备认真观测、记录“哈雷”的到来,帮助同学们增长感性知识。初冬的夜晚,山上很冷。她和她的学生们却说不冷,“机会难得,心里热啊。”她还告诉我,自从11月27日哈雷彗星接近地球以来,北京的许多天文爱好者纷纷去大兴县的业余天文观测站,热情地同“哈雷”会面。不少人不满足于此,干脆赶来兴隆。
 田桂香老师使用的是一个直径二十厘米的折光望远镜。在她的指导下,我半跪在地上,从镜筒里搜寻星光灿烂的天空。“怎么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别急,你把眼睛贴紧。现在,镜头里面的左上方有三颗亮星,那叫三角星座,找到了吗?找到了,好!接着平行往右看,有几颗亮星,那是白羊星座。再往右看,又有三四颗亮星,那是双鱼星座。好,眼睛不要动了,你马上会看到‘哈雷’了!”
“看到了,看到了!”我惊叫起来。在双鱼星座的中间,我看见一个边缘不很清晰的圆型亮团,它在镜筒里慢慢移动……
这架望远镜毕竟小些,从中看到的哈雷彗星还不那么明亮,多少有点模糊。当我们打着电筒、顺着山顶的小路来到圆型观测室时,顿觉气派不凡。十几米高的红外线望远镜、施密特望远镜和双筒天体照像仪,屹立在圆型房屋内,镜筒象炮筒那么粗,伸向夜空。观测站的研究人员用手按着旁边桌上的一排按钮,镜筒上下左右开始旋转,不一会就自动停下来。我们依次从镜筒里向星空远望,很快就看到哈雷彗星。这次看到的“哈雷”犹如大衣钮扣那么大,不是一个全亮的实体,周围边缘有些许线状的亮条。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负责人介绍说,这颗彗星被哈雷发现以来,已回归地球三次。1910年5月初,哈雷彗星第三次回归地球时,拖着一条一亿一千多公里长的尾巴,当时我国上海观测站拍下来的照片,核体和核尾都很清晰。这次哈雷彗星离地球大约有九千三百万公里,比上一次远一点,所以看不那么清楚。最好的观测时间是1986年4月11日。这一天,哈雷彗星离地球只有约六千三百万公里,在我国一些地方,人们只要用一般的望远镜即可看到它那美丽的踪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