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李约瑟和中国科学史——祝贺李约瑟博士八十五岁寿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0
第6版()
专栏:

  李约瑟和中国科学史
  ——祝贺李约瑟博士八十五岁寿辰
  潘吉星
今年12月9日是杰出的英国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权威李约瑟博士的八十五岁寿辰。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四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英中友好并钻研中国科技史,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已成世界名著。
李约瑟字丹耀,英文原名约瑟夫·尼达姆,生于伦敦的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1918年考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卡耶斯学院,成为英国近代生物化学之父弗里德里克·霍甫金斯教授的门生,攻读生物化学,后又考取为研究生。由于他在神经生理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之间架起了桥梁,一人独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两种学位,1924年留在母校工作,被推举为研究员。此后他边作实验研究,边从事著述,1931年出版三卷本经典著作《化学胚胎学》,成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奠基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和他的同行、夫人多罗西·尼达姆(汉名李大斐)博士都被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李约瑟年轻时便爱好科学史,对此广为涉猎,1932年发表《胚胎学史》,是这门学科学史的最早作者。而生活又以特殊方式使他转向中国科学史,他的后大半生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36年,剑桥生物化学实验室来了中国留学生鲁桂珍、王应来等人,他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有关中国情况,感到地球另一边的中国文明不亚于西方,激起他对中国的兴趣,从三十七岁起决心学习中文,探讨这个古老的异国文明。
四十年代初,李约瑟通向中国之路的机会来到。1942年,正当二次大战时,他受英国政府派遣前往中国执行援华使命,先任英驻华使馆科学顾问,继而负责中英科学合作馆,向当时受日本封锁的中国科技界提供科学文献和物资,传递科学信息并沟通中外交流,在艰苦条件下工作,对中国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华期间,李约瑟到各地旅行,结识了竺可桢、钱临照、刘仙洲、梁思成、李俨、钱宝琮、张资拱、陈邦贤等中国科学史家,又与郭沫若、傅斯年、李济、陶孟和、王亚南、侯外庐、吴大琨、邓初民等社会科学名流广泛联系,对他后来研究中国科学史有不少的帮助。他还在重庆认识了周恩来、林伯渠等中共领导人,同他们建立了友谊。他在战时与中国人民共患难,是向中国人民雪中送炭的真正朋友。
1946年3月,李约瑟离华赴巴黎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处的首任处长。在此期间,他认为今后唯一要作的紧迫工作是写一部中国科技史。1948年返回剑桥时,可以说他变成了“皈依”中国文化的另一个人。他放弃了生物化学工作,专心致志地整理从中国带回的资料。在华时期他曾收集了大量中国典籍,对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与自己熟悉的西方传统作了对比,由此逐步形成一整套他所特有的、后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阐述的基本观点。换言之,他后半生的伟大事业——撰写中国科技史的计划从此开始了。
中国革命的胜利,更使李约瑟兴奋,他为新中国的成立热烈欢呼,发起成立英中友好协会和英中了解协会,亲自担任两个协会会长,作了许多组织和宣传工作。1952年,他受世界和平理事会委托,参加国际调查团,签署了证实美军在朝鲜战争时使用生物武器的报告书。虽然他因这一正义举动而遭到打击,但他毫不懊悔,研究中国科学史的热情有增无已。
1954年,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版第一卷问世了,接着第二、三卷分别于1956年及1959年出版,引起各国学者赞赏。从事中国科技史是项艰苦工作,要求学贯古今、兼通中外科学史和语言。李约瑟博士恰巧具备这些条件,便承担重担,成为向西方重新传播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使者。这部巨著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即中国过去有哪些科技成就、其贡献如何;为何中国古代发展科学比西方有效并领先;为何中国后来没能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以及为何近代科学首先在西方兴起。李约瑟用了三十多年撰写这部七大卷近三十册的丛书,至今还没全部结束。先后协助李约瑟从事写作的有十几人,其中包括华人鲁桂珍、王铃、何丙郁、钱存训、罗荣邦、屈志仁和欧美人罗宾逊、席文、白馥兰、卜鲁、叶山、库恩、贝思朗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实际上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百科全书。前两卷是总论部分,从卷三起至第六卷转向学科史,包括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地学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与这些学科相关的技术。卷七是全书的总结部分。
李约瑟博士这部巨著从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交流史角度,以确凿史料和论据全面系统地对四千年来中国科技发展作了历史概括,阐明中国科技成就及其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在中国文明与人类其他文明之间架起桥梁,使西方重新认识和估价中国古代科学的贡献。目前海峡两岸已有两种中译本。
李约瑟的研究已得到公认,这使他荣任剑桥冈维尔和卡耶斯学院院长,被选为英国文学院院士、巴黎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现任剑桥东亚科技史图书馆馆长,同时他还被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许多其他国家学术机构选为名誉教授或授予名誉博士。多年来,他除了撰写科技史这部巨著外,还发表各种有关中国科学史单独论文、演讲或专题著作,与《中国科学技术史》互为表里,反映出作者主要成就和基本观点。为此,中国科学院已将李约瑟四十年来的论文和演讲选编成一部《李约瑟文集》,即将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
李约瑟博士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科学文化充满深厚感情和真诚热爱。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他首次重返中国。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并邀请他常来常往。此后,他六次访华,在各地参观访问,继续为科技史收集资料。今年6月,赵紫阳总理访问英国时,特意在剑桥与他会见。现在,李约瑟博士八十五岁高龄仍壮志不已,每天坚持写作,为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未竟各册而操劳。我们祝愿他健康长寿,早日成就这一伟大事业。对他致力英中友好、研究中国科学史的业绩,中国人民将永志不忘。(附图片)
  1935年李约瑟博士在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