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王屋山区初步脱贫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1
第2版()
专栏:

王屋山区初步脱贫的启示
本报评论员
王屋山区今年开始焕发生机的消息令人振奋,济源县委、县政府抓山区建设的经验给人以启发。
经验之一是敢于“露贫”。济源县从五十年代后期起就以“五小工业”搞得好而闻名中原,长时期来每年都向国家财政上交几百万元利润;平原地区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四五百元。但是,他们并不以此而陶醉,毅然决定把山区的贫困情况如实披露出来。这同有些地方只愿意“露富”相比,就可贵多了。本来,鼓励、支持、帮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是完全对的,今后也还要这样做。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如果只注意为少数先富的农民“锦上添花”,忘了给尚未富裕的农民“雪中送炭”,那就不妥了。在我们这个拥有八亿农村人口的国家里,如果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的山区没有富裕起来,甚至很贫困,全国的四化目标就不可能顺利实现。
经验之二是选准脱贫突破口,迈好致富第一步。山区经济发展缓慢,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因政策上的失误。山区的潜力很大,具有许多优势,例如一有林,二有牧,三有土特产品,四有地下宝库。在对山区实行特殊政策的情况下,能否尽快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关键在于选准脱贫突破口。也就是说,要立足于本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抓好既影响当前又影响长远的起步产业。济源县根据王屋山区的气候、水土、人力、技术、物产条件,提出“远抓林牧近抓烟,乡村企业搞翻番”的方针,把发展烟叶、大葱、蔬菜、蚕桑等经济作物作为起步产业,一年时间就使95%以上的农户实现了“五有”。这个事实再次证明,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方针对头,山区逐步富裕起来,是完全能实现的。
经验之三是派得力干部组成工作队驻山包村,和乡村干部、技术人员一起,同群众商量脱贫致富的办法,找原因,开富路,抓落实。
发展生产力,使群众逐步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如果能有更多的山区县象济源县那样,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都来个转变,那么少则三年五年,多则十年八年,我国广大山区的面貌就会有个大的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