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在改造工作中充分挖掘老厂潜力 上海灯泡厂勤俭经营经济效益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1
第2版()
专栏:

在改造工作中充分挖掘老厂潜力
上海灯泡厂勤俭经营经济效益好
本报讯 记者章世鸿报道:上海灯泡厂处处为国家利益着想,勤俭经营,把钱用到了“刀刃”上。
上海灯泡厂是个有七十年历史的老厂。1980年,国家批准他们从日本引进一条黑白显象管生产线,当时,一些同志认为,既然国家肯花钱,我们可以盖新厂房,全部引进国外成套设备,使工厂借机“改天换地”;但更多的同志觉得,国家财力有限,能省要尽量省,主张把引进新设备同改造老厂相结合,充分挖掘老厂的潜力。他们算了三笔帐:
第一,盖新厂房,至少需要扩建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投资五千万元;而改造老厂,却只需盖一个三千九百平方米的车间,全部投资只要二千六百万元。而且,盖新厂房要花两年时间,改造旧厂房只要几个月。
第二,老厂的设备虽然落后,但动力设施、生活设施都可以用,用不着另起炉灶。
第三,引进要“立足国内”,什么都靠引进,不但要花大量外汇,而且势必造成依赖外国,从长远看,对工业水平提高不利。凡国内能生产的,就用国内产品配套,不必引进。
当然,这样做,不如全部引进那么痛快省事,但为了国家的利益,厂党委支持后一个方案,全厂思想很快统一起来,结果只花了二千六百万元投资,六个月时间,显象管生产线就按时建成投产,1982年生产了一百万只显象管,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市的显象管厂每年要引进电子枪一百万支以上,需花二百万美元。灯泡厂的同志说:“为国家节省这笔外汇,不也是创汇吗?而且进口的电子枪不少是杂牌货,质量并不理想。”于是他们群策群力,充分吸取国外经验,自造设备,再引进少量关键性设备,仅花四个月时间,电子枪新车间在1984年初投产了,当年就为兄弟厂提供一百万支电子枪,使上海全市黑白显象管的工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也节约了一大批外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