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务农的“富”与“不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1
第2版()
专栏:农村经济论坛

务农的“富”与“不富”
成山
近年来,随着乡村工业蓬勃兴起,“无工不富”日益深入人心。在此同时,农村也常常可以听到“务农不富”的声音。怎样看待“务农不富”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作全面、深入的分析。
首先应当看到,务农是能富的。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亿万农户面临新的选择,天地开阔,机会众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务农、务工、务商,务别的什么,只要服务社会,科学经营,没有注定不富的道理。以种植业为例,不仅庭院种植精耕细作可以致富,大田经济作物种得走俏可以致富;就是种粮,只要规模适度,集约经营,也一样可以致富。
其次又要看到,“务农不富”的现象是存在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曾经饱尝“务农不富”之苦。那时的“务农”,基本上是单一搞种植业,甚至搞“以粮为纲”,工业、商业、运输业,乃至林、牧业,都受到压抑,结果形成“八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农村就是富裕不起来。说穿了,“务农不富”就是务农不如务工、务商的收入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因,不就是因为我们人均耕地不足,而好几亿农民都挤在耕地里,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吗?
大家都挤“务农”一条路,“务农”就不会“富”,这是一条规律。因此,为了使农村走向富裕,就要在促进农业自身进步的同时,大力开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换句话说,只有使大批的农民不再“务农”,许多仍然“务农”的农民和整个农村才能富起来。现在有些同志为了批驳“务农不富”的说法,又反对起离土弃农、务工经商的倾向来,这不是南辕北辙,又要走到单一经营农业的老路上去了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