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虚名与实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1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虚名与实事
曾敏之
“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勉励新当选党中央委员、新上任的部长、省委书记的话。我很欣赏这两句话,因为它代表党的务实的作风,可作座右铭。
但是,举世滔滔,虚名之为物,争逐者众。所谓“三代以下,谁不好名”?所谓“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休”,这是客观的现实。攫取虚誉,以达名利双收的伎俩层出不穷,这也是常见的现象。不过,事物有两重性,有正也有反,以名誉来说,就有人形容为:“毁誉只隔着一张纸”。这是说,虚名之来,毁常随之,所以“人怕出名猪怕壮”。
在这里,不妨举一个古人的例子。春秋战国时代的晏婴,可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极炙时誉。齐景公任他为东阿宰,历时三年,被人谗毁,闻于全国。齐景公大不高兴,召见他时指责他有负信任,要将他撤职。晏婴陈述说:“我完全知道必然受毁,这是我的过错。但请让我再干三年,必能誉满全国,如何?”齐景公不忍拂他之意,就让晏婴继续在东阿主持政事。
三年期满,晏婴的治绩几乎有口皆碑,果然誉满全国。齐景公召见时表示要加奖赏,并问他取得治绩之道。不料晏婴却说出令后世引为深省而诫勉的话来。晏婴说:“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急门闾之政,而淫民恶之;举俭力孝悌,罚偷窳,而惰民恶之;决狱不避,贵强恶之;左右所求,法则予,非法则否,而左右恶之;事贵人体不过礼,而贵人恶之。是以三邪毁乎外,二谗毁于内,三年而毁闻乎君也”。
晏婴承认他再治东阿,采取了一反过去之所为,于是赞誉就随之而来了,“三年而誉闻于君也”。他对齐景公说:“昔者婴之所以当诛者宜赏,今所所当赏者宜诛”。他拒绝了齐景公的赏赐。
这个故事意义深刻极了,它说明图虚名是容易的事,做实事则往往大费气力而不讨好,因此对毁誉应作具体分析。所以墨子下断语说:“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名誉不可虚假。”古往今来的历史已证明虚名极不可靠,只有“实至而名归”才是立名的正途。晏婴的行事,正是多做实事,所以他终于成为名标青史的大政治家。邓小平同志告诫新人:不可以原则去换人情,要公私分明。也正是“法则予,非法则否”的意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