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民俗雕刻的重大发现——陕西渭北“拴马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1
第8版()
专栏:

民俗雕刻的重大发现
——陕西渭北“拴马石”
郎绍君
继秦俑之后,陕西又发现一批地面上的古代艺术珍品:渭北“拴马石”雕刻。三年前,陕西省群艺馆王宁宇等在渭北农村搜集民间美术品,意外发现许多雕刻奇特的“拴马石”(老乡亦称为“拴马桩”“娃娃桩”等)。随后,他们在省委的支持下,勘查了澄城等十一个县市、八十多个乡镇的七百多个村庄,踏勘石桩三千余件,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果。
拴马石通高在二百厘米左右,多立于农户大门两侧,已知的物质功能是拴马、牛等大牲畜。桩石一般有板条、方柱、圆柱三型,雕刻集中于桩顶和颈。桩顶均为圆雕,桩颈则为浮雕纹样。桩石上尚未发现题记,方志诸史籍亦无发现有关记载。据有关人士初步分析,这些石桩雕刻可能多为明清作品,但有些也可能是金元甚至隋唐遗物。桩石雕刻题材,包括动物、人物、花卉、云水、博古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人兽组合、具有明确主题含义的作品,如骑狮、骑马、驮猴、架鹰、驮人等。人物则有佩刀、抱琴、打唿哨、执烟斗、捧壶、谈笑、观看种种情状。人物面型丰富,包括深目高鼻、厚唇小眼、扁胖、瘦削以及奇形怪状者;服饰亦殊多,仅帽形就有尖筒毡帽、螺旋式尖帽、圆顶小帽、缠帕……还有的披发、盘辫、挽髻、光头,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兄弟民族的形象。
据考查,“拴马石”除拴系牲畜这一实用目的之外,农民还把它看作镇邪、吉祥之物。但究竟它产生于何时、历史上的物质与精神功用怎样,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但毫无疑问,它对于艺术史、民族史、民俗学等各学科,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中国雕刻史,一向以佛教雕刻和陵墓雕刻为大宗,至于散见于广大农村城镇的乡俗民间雕刻,既较少重视也缺乏发现。这批“拴马石”雕刻与唐代陵墓雕刻作品恰在同一地区,但彼此的内容和形式却有巨大的差别。不象庙堂艺术那么完整、精致、规范和华美,但它们古朴、粗犷、稚拙,充满着一种野性的生命力。它们的夸张有时近于漫塑,有些形象近于“丑怪”,但并不让人讨厌,而是觉得它诙谐有趣。面对这些作品,如同对一颗毫不掩饰的粗豪又天真的心,面对“烈风无时休”的莽莽古原,许多人都感觉这些“拴马石”雕刻有霍去病墓群雕和东汉说唱俑遗风,即根于此。
渭北“拴马石”雕刻启示我们:无论研究民族美术史还是创造现代的民族雕塑,都不能忽视民间民俗雕塑这一份宝贵遗产。目前当务之急,是我们的文化部门应该组织文艺工作者到乡间去,深入调查研究,发掘它们、抢救它们,采取有效措施,使它们保存下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