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举世公认的成绩——再访深圳经济特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2
第2版()
专栏:

举世公认的成绩
——再访深圳经济特区
本报记者 林里
深圳经济特区再次引起内地人的关注。
为此,记者再次走访深圳。现就耳闻目睹的事实,举世公认的成绩,叙述如下。
两千多幢高楼大厦
八千多家工商企业
深圳,原来只是一个拥有两三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城区不过三平方公里。十米宽的马路,总长八公里。全镇,只有一幢五层楼宇,是六十年代初期,作为社会主义橱窗兴建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试办经济特区,仅仅五六年,人口增加到四十多万,城区扩展为四十平方公里。马路延长达一百六十一公里。而且是按照大城市、现代化、高标准建造的。横穿市区的深南大道,宽五十米,同高速公路相接,直达广州等地。在两千多幢高楼大厦当中,在建和投入使用的十八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多达一百二十九幢,其中的四十幢,已经竣工投产。那座五十三层、高达一百四十六米的国际贸易中心,在我国内陆还没有哪一个能够与之相比。
两千多幢高楼大厦,有居民住宅,有商业用房,有旅游胜地,有从事工业生产的标准厂房和专用厂房。施工面积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平方米,占我国“六五”期间建房面积九亿二千万平方米的十分之一还多哩!因为有了这些建筑,深圳人的住房面积,才有可能从1978年的人均二点七四平方米,增加到1984年的九点六平方米。就住房情况来看,比内地许多城市都高、都好。
因为有了这么多建筑,才使深圳有了六百零九家工厂,职工十万多人。1984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高达二万八千一百六十六元。
因为有了这么多建筑,才使深圳有了七千六百三十四家商店、茶楼、宾馆和旅游中心。从业员工六万四千多人。1984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多达二十亿四千五百多万元。比1980年增长九倍。1985年的前七个月,社会商品零售额为十二亿五千六百四十多万元,依然保持着上一年的发展速度。
特区经济大发展
宝安农村受益多
深圳属下的宝安,原是珠江三角洲的三类县。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直到1978年,人均收入还只有一百三十四元。随着创办经济特区,宝安迁到西乡镇,1982年10月重建县城。经济工作跟特区同时起步。到1984年,人均收入猛增到六百五十元。赶上了广东省经济收入较高的东莞、南海等县。
记者访问了宝安县的一个小村庄——南岭。这儿,离深圳九公里,只有一百三十四户人家,1983年开始起步。到1984年末,办起十三个来料加工厂。有外引,更多的是内联。这一来,使南岭的五百九十人,一下子上升为四千人。光是由内地招来的正式职工,就多达八百名。农业收入,加上来料加工业的收入,人均收入高达三千五百元,比中外驰名的罗湖渔民新村的人均收入还高。尤其使人高兴的是,农民变成了工人。工人利用业余时间承包农活。前人所设想的亦工亦农,在南岭得以实现。
勇敢尝试贸工农
第三产业放异彩
深圳,负有改革试验的任务。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就是冲破条条框框的丰硕成果,就是摆脱“先生产、后生活”乃至“只生产、不生活”的城建方针的勇敢尝试。到1984年,深圳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4%。大宾馆、大商店、以及现代化的旅游中心,为中外厂商提供了方便,也为内地的城镇建设开辟了贸—工—农的新渠道。是对那些千篇一律、只能按照一个模型建设城镇的挑战,而且取得了成功。就是这个年仅五六岁的经济特区,居然能够买米、买肉、买鱼不用票证,乘车、看病、下饭馆不用排队,单就这一点来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多的优点。深圳抓住了这一点,并且加以发扬光大,这就不仅为建设城镇积累了资金,而且也为发展工业准备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据统计,深圳正式起步的那年——1980年,深圳只能拿出一千七百七十六万元的地方自筹资金,而且只能用于建马路、搞基建。到了1983年,深圳就有了一亿七千五百零八万元的地方自筹资金。这些资金,除了继续应用于基建、马路以外,而且还有可能应用于工业和旅游业。时隔两年,地方的自筹资金,十倍于前。原因就是第三产业的利润有了极大增长。1984年间,深圳的地方自筹资金,再度猛增到四亿八千七百零六万元,跟1980年相比,十倍、二十倍地飞腾了。今年1月到7月,深圳又投入地方自筹资金四亿八千二百二十九万元。这就是第三产业放出的异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