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母子”情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2
第4版()
专栏:

“母子”情深
本报通讯员 徐忠
最近,复员回乡的原武警北京总队十支队战士赵发根,从家乡给北京朝阳区半截塔村的纪永珍大妈,捎来邀请信。在信的末尾,写着这样几句话:“大妈,您明年春节一定要来作客,我同我的全家等待您的到来。”要讲武警战士同纪大妈的交情,真是说来话长!
那是1974年的初春时节,人民武装警察北京总队十支队(当时为北京卫戍区某团)的十几名战士,奉命开赴京郊半截塔某仓库执行任务。每天天一放亮,战士们走出营房打扫街道,整治村舍环境;一到星期天、节假日,就三五成群地为村里的孤寡社员和军烈属担水磨面,下田种菜。战士们的举动,打动了这里的乡亲们,更打动了纪永珍那颗满含深情的慈母心。每逢星期六,她打发小女儿刘平到营房去,把战士们需要缝补的衣物拿回来。开始,战士们说啥也不肯让大妈缝补。有一次,部队擒敌技术汇操表演结束后,战士们穿的训练服,有的袖子领子破了,有的裤膝磨出了口子,还有的衣服上挂了“硬伤”。可是,刘平到警卫班取衣服的时候,战士们早就藏起来了,竟没要回一件。纪大妈生气地来到警卫班,当面批评了班长。无奈,战士们这才把破了的衣服全部交了出来。
从此,警卫班每周定期派战士去替纪大妈料理家务,管理菜园,凡是纪大妈家里的活,战士们都抢着去干。纪大妈在劳动之余,便给战士们缝补衣服、拆洗被装。
1980年的八一建军节前,纪大妈的大女儿刘英提议给战士们做鞋垫,全家人都赞成。在那盛夏的夜晚,纪大妈同孩子们一起挥动针线,赶做了十二双鞋垫,作为节日的礼物,送到了警卫班。
1981年春天,半截塔村又迎来了一批亲人,战士同大妈一见如故,非常亲热。由于刚刚换防,菜金一时没能拨来,购买副食、蔬菜成了问题。纪大妈知道后,忙从家里拿来一张四百元的存折,对副班长张春芳说:“快拿去,用多少取多少,可不能苦了战士们。”
这年5月,战士梁业红的父亲,从江苏沭阳县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看望儿子。好客的纪大妈和老伴刘永福,把梁业红的父亲请到家中。为了让这位远道客人住得舒适,儿子刘金把刚结婚的新房腾了出来,大妈按着南方的风味烧汤、炒菜、蒸米饭。他们坐在一起,交谈着孩子在部队的成长进步,拉起了家乡的变化情况。小梁的父亲在纪大妈家住了五天,分别时,大妈笑着说:“小梁在这里执行任务,就同在你身边一样,尽管放心吧。”梁业红的父亲感激地说:“有您这句话,俺到老家也就没啥牵挂的啦。”
去年10月,老战士苗三伦征得未婚妻同意,决定在部队举行婚礼,消息很快传到了纪大妈的耳朵里。一天上午,大妈带着家中准备的一对绣花枕巾和两块手帕,喜盈盈地到营房道喜来了,一见苗三伦那心事重重的样子,纪大妈开口了:“姑娘就要来了,还有啥没准备的快告诉大妈,好操办。”正犯愁的苗三伦,把家中双方父母的安排和盘托了出来。按照双方老人的嘱咐,纪大妈象给自己孩子料理婚事一样,操办起来了。小苗的未婚妻一到部队,大妈就把她叫到家里,拿出一块块艳丽的衣料,量着姑娘的身材,剪裁衣服。那几天,除了大妈忙活,大女儿刘英和儿媳,都抽空为新娘赶制嫁妆,整整忙了一个星期才准备齐全。婚礼这天,纪大妈本来是贵客,可她一大早就来到部队,同炊事员炒菜做饭,给客人端水送茶,还要为婚礼安排仪式,忙了一天。
俗话说:“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整整十二个年头了,半截塔警卫班调换了五次,战士换过几茬,从这里“流”走的不下百人。有的调离岗位,有的复员还乡,但谁也没有忘记纪大妈。战士的中间,有二十一名同志惜别时,给老人留下了自己的照片,有三十多名同志常年同大妈书信来往,还有不少战士逢年过节,专程回来看望纪大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