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献给父母之邦的一份厚礼——复刊后的《科技导报》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2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献给父母之邦的一份厚礼
——复刊后的《科技导报》简介
晨鸟
复刊后的《科技导报》,已经出版了三期。如今,印刷精美的第四期(总第七期)又如期送到了千万读者的手中。
《科技导报》是一本深受国人赞赏、喜爱和关切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1980年1月由旅居美国的一批知名华裔学者、专家怀着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作贡献的热情而倡议创办的。这批学者旅居海外多年,见多识广,功成名就。期望父母之邦早日实现现代化的急切心情,促使他们寻觅一条可能贡献他们个人聪明才智的途径,并企望借此提供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献计献策。经过一番酝酿和讨论,最后办起了《科技导报》。
刊物一问世,就以其指导性、针对性、综合性和普及性而引起国内各方面人士的密切关注和热烈反响。可惜的是,由于国内没有相应机构的配合和其它一些原因,这份刊物仅出版了三期就停刊了。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海内外各界人士强烈要求《科技导报》复刊。于是,由刘达、马洪、柴泽民、沈鸿、高扬文等一批老同志倡议,在国家科委、航空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经中美双方有关人员共同努力,1984年11月16日成立了中国科技导报社。经过短短三个月的筹备,《科技导报》于1985年春节正式复刊。
《科技导报》的宗旨,正如邓颖超同志题词指出的,是“汇集四海热忱和智慧,促进改革,振兴中华”。《科技导报》的任务,正如陈云同志题词指出,是“传播知识,沟通信息,开阔眼界,促进四化”。
复刊后出版的四期刊物,保持了该刊的特色和风格,就内容之丰富、理论之中肯、印刷之精美而论,均堪称国内一流水平的杂志。刊物的第二期(总第五期)登载了由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邹至庄教授荐送的三篇文章,即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柯纳伊的两篇文章及安·布热斯基教授的一篇评论,直言不讳地论述和分析了经济效率和社会主义伦理原则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短缺问题。文中列举了若干人们所熟知的现象,并从中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观点。在刊物第三期(总第六期)上《美国的税制》一文中,工商管理学家陈凯颐教授详尽而确切地介绍了美国的税制情况,是难得的工商管理方面的参考资料。第四期(总第七期)介绍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为在我国进行风险投资尝试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更加及时和直接地参与我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讨论,是该刊内容上的一大改进。波士顿学院潘毓刚教授的两篇文章——《也谈中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相继在刊物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两篇文章不仅因其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受到赞赏,而且敢于对流行的看法和传统的弊病提出异议或揭露其实质,从而对发扬百家争鸣的风尚也是很好的促进。刊物对兰德公司、SRI国际研究所、加州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以及美国和我国台湾省的高等和中小学教育的介绍,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科技导报》内容丰富、视野广阔、语言流畅、图文并茂。许多人认为科学技术文章重在深奥,其实没有广博的知识面为基础,也很难深奥下去,这是精与博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许多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以及从事各专业工作的科技干部,也亟需一本遍及世界广博知识的杂志,为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决策作参考。
最近在中国科技导报社成立一周年的座谈会上,薄一波同志高度评价了《科技导报》的价值和作用。他指出,李政道教授提出的“以科学振兴中华,从导报促进改革”的说法是很恰当的。刊物虽然赔钱,但它的社会效益不可低估,以后会得到正确评价的。他赞扬刊物在加强中美学术交流上作出的贡献,希望各界都来支持这个刊物。周谷城同志十分赞成这个刊物的综合性,他认为宏观地观察和分析事物十分重要。
作为凝聚四海热忱和智慧、海内外学人共同探讨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方法的一条渠道,《科技导报》正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展现了美好的前景。著名美籍华人数学家、《科技导报》编委陈省身教授给中国科技导报社成立一周年的贺辞说得好:“中国的现代化要中国人自己来做,路途是崎岖的,费用是巨大的。《科技导报》是海外科学界对祖国的一点贡献,要借此沟通海内外消息,为现代化找到一条适当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