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果洛草原的“牛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3
第2版()
专栏:

果洛草原的“牛倌”
新华社记者 董瑞生
在青藏高原腹地、巴颜喀拉山北麓辽阔的大武草原上,每当配种季节一到,人们会看到一位身着白大褂的人,奔忙于牦牛之间。他就是育出杂交优质牦牛品种的畜牧师孙建玺。
早在1962年,孙建玺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毕业,分到果洛草原当兽医的时候,看到牦牛低产状况,就对选育牦牛优质品种着了迷。十年动乱的时候,他被赶进了州劳改队。一天,他在放牧点上巡回挨批斗时,发现一头纯黑、个大的母牦牛,晚上,更深人静,他偷偷跑到牛群里,打着手电筒找到了那头母牛,在耳朵上作了个记号。回来被劳改队长发现,罚他跪了一夜,但并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他只要发现哪里有一头好母牛,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冒多大的风险,都想方设法找到,作下记号。就这样积累了十年,他记录了数万字的资料。
献身高原的人,几乎都面临与内地亲人长期分离的痛苦,孙建玺也不例外。有一次,他接连收到陕西老家发来的两封电报,要他速回处理弟弟的丧事。而他刚刚作完试验的一头黑白花公牛正处于生命攸关的当口。怎么办?孙建玺怀揣电报出发了,却不是东去的路。而是扛着铺盖卷,来到远离牧场七十多公里的黄河边。直到来年5月,他赶着活蹦乱跳的牛回到牧场。
冬去春来,孙建玺培育的第一代杂交牛犊问世了。他又一头扎进产犊房,象母亲照料婴儿一样,给牛犊喂奶、铲屎、称体重。浑身沾满了泥浆、血水、牛粪,他不嫌脏;实在困了,就和衣在产犊房里打个盹儿。一天,两天……直到牛犊满月。1979年,孙建玺培育的第五代杂交牛犊成活率达到98%以上。
近几年,孙建玺把由单一黑白花种公牛为父本的种间杂交,扩大到用西门塔尔、海福特种公牛为父本的种间杂交;由用种公牛交配,改为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又通过七个两品种和三品种轮回杂交组合试验,从中选择出最佳杂交组合方案。如今,在海拔三千八百米以上的高山草甸牧区,应用海福特肉用牛冷冻精改良牦牛,其杂交后代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繁育周期比牦牛缩短二年半,成年母牛年产奶量比牦牛高达四点三倍,年平均提高经济效益一百七十多元。
二十多年来,孙建玺就是用这种坚韧不拔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和同志们一起总结写出九篇牦牛改良的论文,其中《高寒牧区优势组合的研究》一文,获得省科技一等奖,在全国有关的业务会上受到专家们的好评。随着牦牛改良的发展,果洛乳品厂也出现了振兴局面,奶粉产量由过去的十几吨,发展到现在的上百吨,利润也大幅度上升。从前年开始,在孙建玺的积极倡议和热情指导下,全州已迅速建立起十多处牦牛改良点,从牧民中培养出人工授精配种技术员五十多名,杂交牛已发展到二千多头。去年,州乳品厂的牛改点被评为全省牦牛改良先进点,孙建玺也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