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一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在改革中探索为四化服务的路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3
第3版()
专栏:

一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在改革中探索为四化服务的路子
本报讯 记者肖关根报道: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在改革中探索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所两年半来,已有二十三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有九项获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六篇。目前他们已拥有二十九名硕士研究生和三名博士研究生,主编出版了《模具技术》和《国际模具信息》两种杂志。研究所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内几百个单位建立了联系。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已成为国内的模具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称赞。
“你们的‘婆婆’是谁?”有人半开玩笑地问。对这个简单的问题,研究所的同志却感到难以回答。模具技术研究所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手工业局联合创办的。用副所长羊大中的话说,模具所是学校与工业部门“杂交”而生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它兼有双方的优势,又避免了办事要“过关”、“斩将”的弊病。在董事会领导下主持工作的所长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研究所所长阮雪榆教授,是著名的塑性加工学专家。副所长羊大中,是市手工业局的管理干部,长期从事教育、科技和管理工作,既懂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尽快改变我国模具技术落后面貌的共同愿望,使他俩“一拍即合”,工作十分协调。
模具所的前身是上海交大压力加工教研室,三十多年来只有固定资产六十万元,教学设备陈旧。模具技术研究所成立后短短两年半,固定资产增加了许多倍,大大改善了教学和科研条件。现在,教研室除了按计划招生外,每年还为市手工业局定向培养四十名学生,每个大学生毕业前平均上计算机的时数已达到一百五十小时,超过全校学生平均上机时数近一倍。在科研方面,模具设计、制图以及冲压件排样等都已使用了计算机。他们还开展快速制模技术的研究,用于新产品试制和小批量生产。
去年8月,模具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聘六十名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结果报名的有八百多人。市人才交流服务部按照专业对口、流向合理的原则,经过考核、协调,正式调入了二十五名科技人员和十三名技术工人。如今,全所有十四个学科的专业人才一百四十五人,平均年龄三十三点六岁,是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队伍。
模具技术研究所面向经济建设,以应用研究为主,两年半中承接的八十七项课题中,六十多项来自生产实践,一旦取得成果,就能应用于生产,并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最近通过鉴定的“纯钨电极深小孔加工技术”,已在上海显像管玻璃厂应用,每年可节省外汇五万美元。不仅如此,这项成果对我国电视机玻壳关键零件的国产化,以及对高熔点金属加工理论研究的进展,都有重要意义。
今年4月下旬,模具所与美国摩尔特殊工具公司签订了一份意向书,决定合作建立一个先进的特殊技术研究室。模具所集中一部分资金和人力,专门从事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工作。今年5月和9月,模具技术研究所先后举办了国际精冲技术讨论会和中日冷锻学术讨论会,不仅获得了世界上有关模具技术和研究方面的信息,而且沟通了国际交流的渠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