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3
第5版()
专栏: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探讨
戴园晨 沈立人
深圳经济特区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不到六年。在建立经济特区之前,深圳虽然具有毗邻香港的优越地理位置,但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优势也不能利用,搞了三十年仍是经济落后的边陲小镇。建立经济特区后,深圳成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前哨,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被称作是平地堀起的一座新型城市。
但是,前一时期深圳的经济毕竟还是处于草创奠基阶段,基本上还是属于内向型的。应该指出,深圳经济的这个内向的发展阶段是很难逾越的,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其所以很难逾越,是因为不可能设想经济特区一成立,便能建立起外向的经济、现代的工业。那种把特区建设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看成特区建设遭到失败的论点,是对特区发展初期面临的条件了解不深而形成的误解。其所以不能停留在这一发展阶段上,是因为这和国家设立经济特区的本意相违背。这样继续下去,深圳将成为“软骨美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会越来越多。深圳1984年出口二点六五亿美元,进口八点零七亿美元,当年贸易外汇缺口五点四二亿美元,即使加上外资引进、旅游服务收费以及地销商品收取外币的收入,也还不能抵补缺口。深圳1984年工业产值已达到十八亿元,可是半数是装配性的电子工业产值,属于进口零部件组装成品内销的内向型工业。装配线引进越多,今后进口零配件需要的外汇也越多。目前我国存在着工业品的国内市场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落差,停留在内向型的特区经济可以从价格落差中获得较高的利益和较快的发展,然而却避免不了深圳特区靠赚内地钱发家之类的责难,加深特区与内地的矛盾。目前深圳经济特区已经处在从内向型转到外向型的关键时刻,应该及时树立新阶段的发展目标。
在这里,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外向型。我们认为,外向型的主要标志是:一、资金来源以利用外资为主。考虑到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事业建设的投资主要来自内资,所以用外资占全市投资的比例来考察是否做到以利用外资为主,是不确切的。重点是要看工业投资中的外资所占比例是不是超过了半数,在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中外合资和客商独资的工业企业是不是占主要地位。二、产品要以外销为主。现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内销的。今后的目标是要从向内推销转到向外打出去,在剧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大体上,出口的特区产品逐步达到占特区企业商品产值的70%以上,便可以说已经实现从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三、进出口贸易的外汇收支应该平衡并有顺差。现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外汇收支虽然是自求平衡的,但因为进出口贸易逆差很大,在千方百计组织外汇平衡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副作用,因而需要努力扩大出口创汇,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内向而形成的外汇紧缺状况。
有筛选才能实现转型
深圳特区经济发展中市场调节的因素比较大,不论外商来投资还是内联单位来投资都带有相当大的随机性,不能由国家计划加以硬性规定。深圳的同志也为此而很感烦恼。计划要求发展的人家不愿意来,计划不要求发展的人家却来了,人家的投资意向和发展战略的要求拧着,那又怎么能实现从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呢?
由此说明,即使是经济特区的发展,也不能单靠市场调节去实现向外向型的转变。特区经济发展要外引内联,但是发展方向不能被外商的投资意向所左右,同样也不能被内联单位的投资意向所左右。外商来投资往往看中的是我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内联单位来投资往往着眼于利用国内外价格落差获取厚利。如果来者不拒,任其自由发展,便会继续扩大经济的内向。所以,必须加强特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控制和计划指导。
正因为这样,今后经济特区的发展项目一定要经过筛选。筛选的方法,可以根据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拟定中长期的具体规划,指导各部门的经济活动,据此对外引和内联项目进行把关;也可以列出一批需要发展的项目单子进行招标,不能多头审批或看情面审批,不加筛选。与此同时,还需要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如实行差别税率、差别利率等。现在对外资进来不分行业给予同等的减税免税优惠,这在外商裹足不前的时候是允许的,但是它对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起不到好的作用,有必要作适当的改进。
为了适应转型的要求,对于新进来的项目要筛选,对于已经建起的工业也要进行调整。当前首先要抓好电子、食品、轻纺工业的调整。电子工业要适当压缩一般性内销产品的生产,加快技术先进、性能好、卖价俏、有出口竞争能力的元器件和整机的生产,开发自己的产品系列,逐步从后工序向中工序、前工序发展,并从主要生产消费类家用电器逐步转向投资类电子产品的生产。食品工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要根据香港与海外市场的需要,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尤其是有广东特色的食品,创造一系列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轻纺工业产品繁多,应当集中力量把国内一些传统产品和名牌产品在特区梳妆打扮,加工升值,创出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的高档产品。在筛选的过程中,要把采用先进技术放到重要位置上,要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也应当看到,在今后的产业结构中,真正的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只能是重要而比重并不很大的部分,要实现外向型,重点还是要放在用现代先进技术装备起来改造过的传统工业上。
适当减速,才能顺利进行转型和筛选
深圳经济特区在前几年实现了超高速的发展,198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十八亿元,较1979年增长二十八点八倍;社会商品零售额二十点四五亿元,增长十五点一倍。今后是继续保持超高速发展,还是适当控制和减慢发展速度,这是在讨论发展战略过程中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
我们认为,深圳经济发展应当适当减速。因为要转型,要筛选,必然会影响速度。对速度的要求低一些,将有利于加强选择性,不符合发展战略要求的项目可以拒绝进来,已经进来的可以进行调整或者在竞争中淘汰。这样,转型和筛选的文章才比较好做。
处理速度和转型、筛选的关系,其实质是处理地区经济发展和全国发展总战略对地区要求的关系问题。从深圳本身的经济发展看,由于基础差、人才少,搞工业尤其是搞外向型的工业很难,不如利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有利条件,发展进出口和转口贸易与发展内向型的工业来得快,赚钱多。但是,国家设立和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目的并不在于要多一个几十万或者近百万人口的城市,要建立新型工业基地也不一定非得建在深圳。国家的目的在于通过它扩大对外经济关系,更好地吸收和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它成为技术、知识、管理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这样,深圳经济特区就不应单纯追逐本身的发展速度,而要看是不是为全国发展总战略服了务,并在此基础上求得深圳本身的发展。从全国发展总战略考虑,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宁肯减慢点速度,也一定要尽快实现转型。
不宜用含混提法冲淡转型的要求
有的同志认为经济特区的发展不应当以“内向型”或“外向型”作为目标模式,主张实行“两张扇面、一个枢纽”的“开放型”特区经济模式。对此,我们认为还需要进行商讨。
大家知道,对外经济联系总是有出有进的,内向型和外向型是指发展战略的重点,是指往哪方面使劲,是实行出口导向还是进口导向的战略。因此,提出以“外向型”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目标模式,意味着要实行出口导向的战略,含义很明确。这比笼统地提“开放型”要恰切些。
这是因为:一、开放型是区别于封闭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它本身没有进一步区分开放以后是让出国内市场的内向型经济还是打入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二、“两张扇面、一个枢纽”是所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都应该起到的作用,它对于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经济特区并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所谓开放型模式也没有充分反映深圳经济特区从现在起应该努力争取的转变,它可以为人们作各种各样的不同理解,因而可能使人们放松对特区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丧失转型的大好时机。
应该看到,深圳经济特区要实现从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正面临着相当大的难度。但是,这个坡是一定要爬的。国家对经济特区实行了不同于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特殊优惠政策,深圳经济特区的起步又最早,因而,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外向程度的要求更应该高一些。否则,深圳经济特区就没有它的特色,与沿海港口城市差不多,也就不成其为经济特区了。因此,尽管难度大,仍应当努力去争取,不宜用双向型、开放型等比较含混的提法模糊转型的要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