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在“百万富翁的土地”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4
第7版()
专栏:

在“百万富翁的土地”上
本报记者 江绍高
从布加勒斯特坐上西行的特快列车,穿过美丽的罗马尼亚平原,跨越巍峨峻峭的喀尔巴阡山,八个小时后就到了西部的蒂米什平原和阿拉德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称为“百万富翁的土地”。我们访问了蒂米什县和阿拉德县。两县人民为发展生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忘我地劳动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达蒂米什县首府蒂米什瓦拉那天,细雨蒙蒙,增添了几分深秋的凉意。蒂米什瓦拉有“花城”美称,是西部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拥有大型的电器厂、冶金厂以及纺织、化学、制鞋和食品加工业,工商业相当发达。我们乘车在城区穿行时,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物,通衢大道两旁尽是绿色草地,十字路口花团锦簇。好一座“花之城”!
蒂米什县和南斯拉夫接壤,适于农业生产。县委宣传书记夫娄来斯库风趣地说:“从百科全书上看到,卡罗二世在位(1930—1940年)时这里农业产量在全国就是第一,每公顷小麦产量六百公斤,玉米一千二百公斤;现在每公顷小麦产量八千公斤,玉米两万公斤,比那时增加了十倍以上,在全国还是第一。”他说:“农业是个敏感问题,大家都很关心,为创造稳定增产的条件而努力。”
这里有大片大片的耕地,却看不到多少人在劳动,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喷灌设施比重很大,饲养业也都是机械化的。我们参观了蒂米什瓦拉郊区一个现代化养鸡联合企业,孵鸡场采用自动化电气孵化器。蛋鸡场灯光柔和,通风好;肉鸡场科学配料,五十六天可从小鸡养到二斤半重的成鸡。据介绍,养鸡场人均年产值达到七十到一百万列伊。屠宰场也是机械化操作。
我们还参观了县农学院,一万九千多名学生,上百名博士。学院分畜牧系和农学系,除了教学楼、试验室、图书馆外,还拥有两千公顷土地,五公顷暖房,可以试验各种作物;有饲养场,供畜牧兽医系用的。各系的教师分工与各县挂钩,同生产单位签订合同。农学院对面有一所农工中学,我开始不解:为什么农业中学要冠一个工字?后来了解,因为现在的农业不只需要种植养殖知识,还需要许多工业方面的知识。这所职业中学就是适应这种需要,于1974年建立的,现有一千三百名学生,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农业干部。两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发展生产这个中心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它们所取得的成绩,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阿拉德县和蒂米什县相邻,坐汽车从蒂米什瓦拉出发,一个钟头就到了。
阿拉德的农业和畜牧业发达。县委宣传书记萨利娜·马的什说,对我们这里来说,1985年是很好的一年。全国旱灾,这里照常下雨下雪,玉米、小麦、甜菜都获得丰收。阿拉德也是粮仓的一部分,常常与蒂米什县争高低。
主人安排我们到贝奇卡乡访问。我们参观了贝奇卡养牛场,每间牛栏都饲养有几十头花白黄色良种奶牛,头头膘肥体壮。养猪场主要是繁殖仔猪,我们参观的母猪产房,有产后二十天的、十八天的,仔猪个个长得滚瓜圆,很壮实。场长向我们介绍:猪场饲养的全部是良种猪,每年向国家提供仔猪五万头,经济效益比较好。
离开阿拉德那天,县委宣传书记来送行。“拉雷维代雷!”“拉雷维代雷!”我们都用罗语喊“再见!”汽车走远了,我还隐约地看到她们伫立在门口,挥动着手。我想起了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雨乡。”让中罗友谊之花盛开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