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火的回忆 光的追求——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采访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14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火的回忆 光的追求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采访日记
本报记者 李彤
12月8日晚 清华园
在凛凛寒风中,校园中心的大礼堂灯火通明。学生文艺社团排演的音乐舞蹈史诗剧《冬天,火的回忆》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出。
文艺社团的一位同学告诉我:这个节目的创作在暑假之前就开始了,主要创作者是几个学生和党委宣传部、音乐教研室的部分老师,排演中动员了文艺社团中七个队和七个系的业余合唱队,共三百多人。大家热情都很高,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用晚上时间排练了两个多月。
演出开始了。这个史诗剧从“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危急形势写起,展示了“一二·九”游行示威的场面,一直写到青年学生走向民众、奔向延安,表现了清华大学在“一二·九”运动中一页光荣的校史。这个剧以歌舞为主,又加入了一些话剧片断。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街头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京韵大鼓《说起九一八》等穿插于剧情之间,为革命前辈、老校友黄诚同志的诗谱写的歌曲激昂振奋。新一代青年演老一辈青年,演出体现着两代青年的精神面貌,也沟通着两代人的感情。
颇有意义的是,由当年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等校的老校友组成的合唱团与青年同台演出。这一百多位年届花甲、正在领导岗位和科研、教育战线上肩负重任的老同志集合在一起,队列整齐,情绪饱满,以嘹亮的歌声激励着后来学子的心。
演出结束,青年们把老前辈迎上舞台,史诗剧中的话剧片断《丁香树下》里那个血洒街头、投奔革命的爱国学生的原型——老作家黄秋耘,受到特别热烈的欢迎。两代人携手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飞出礼堂,震荡着清华园的夜空。
12月9日下午到晚上 燕园
图书馆里布置了纪念“一二·九”、“一二·一”的展览,学三食堂前摆满各系参加纪念“一二·九”运动板报比赛的黑板。除此之外,学生们在照常学习,他们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平静的书桌”。
中国音乐学院的王玉珍、刘德海、彭丽媛、关贵敏等师生赶来北大作纪念“一二·九”的专场演出。五天来,他们已在首都各大学连演七场。校团委的同志忙于接待,我只能在后台与他们插空谈上几句。
北大纪念“一二·九”的活动内容丰富、参加人数广泛。从本学期开始,团委以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就把这一次活动作为最大的事来抓。从12月2日起,一系列活动陆续展开:板报比赛、歌咏比赛的预赛和决赛、新生和研究生的文艺汇演、北大传统与北大精神研讨会,等等。气氛最热烈的是全校歌咏比赛,有二十三个系的近千人参赛,吸引了全校一半以上学生的关注。一时间,《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革命历史歌曲和《长江之歌》等当代歌曲唱遍了校园,还有三个系自己创作了歌曲。6日晚上的决赛场面十分感人,能容纳两千多人的大讲堂挤得水泄不通,演员激动,观众振奋,台上台下呼应交流,掌声、喝采声不断。团委书记告诉我:通过歌唱,学生们感到自己升华了,唱出了爱国激情,唱出了浩然正气,对此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他说,为了让同学们能通过正常渠道抒发爱国热情,健康、活泼的文艺活动一定要花大力气搞好。
入夜,几次比赛中的精选节目和学生文艺团在大讲堂演出,并公布评选结果。仍然是观众踊跃,情绪热烈。与此同时,第三教室楼里进行着学术社团的活动,办公楼礼堂里正举行纪念“一二·九”学生演讲会,七个发言者登台讲述他们对北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对投身改革的思考……
我疾步穿行于冬夜的燕园中,图书馆、教学楼里射出明亮的光束,隔窗能看见许多学生在伏案夜读。我想起在歌咏比赛中颇获好评的计算机系创作的那首《我们的夜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凝结成共同的心愿:为了祖国的腾飞,刻苦学习,携手登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